圖:莫奈畫作《六月三十日蒙托哥大街》 作者供圖
最近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多與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有關。不論是回顧香港水彩畫歷史的聯展,抑或以中國傳統文化名言警句入題的書法展,大多離不開「歡聚」這一主題。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藉由筆墨交流切磋,不失為一件樂事。
在西方繪畫中,亦不乏呈現這類雅聚或歡聚場面的畫作,比如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以及莫奈的《六月三十日蒙托哥大街》。兩幅畫作,一靜一動,後者熱烈飽滿,前者頗有些「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意味。
一百三十多年前,當印象派名家莫奈創作這幅《蒙托哥大街》時,巴黎全城正因第三屆世界博覽會的召開,沉浸在愉悅熱烈的歡慶氛圍中。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當時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進行了一場耗時長久的戰役,最終以德意志帝國成立、交戰雙方簽訂凡爾賽合約而告終。德國經此戰爭,迅速成為歐洲大陸的新霸主,而法國在此役後元氣大傷,歷時數年,才漸漸恢復。因此,一八七八年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博覽會,被法國人視作恢復與重振的象徵,加之七月十四日的法國國慶日即將到來,無怪我們會在莫奈畫中見到蒙托哥大街(The Rue Montorgueil)上眾多迎風飛揚的法國國旗。
莫奈創作過不少以「大街」為主題的畫作,既有闃寂無人的鄉間小路,又有繽紛熱鬧的城市街頭。在描摹蒙托哥這條位於巴黎鬧市區、有眾多餐廳與咖啡館的熙攘街道時,畫家將印象派以色彩及光影渲染情緒的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畫作採對角線構圖,以增強畫面的縱深感。畫家由高處俯視而非平視或仰視,這樣既便於呈現空間感,也將街道上以及兩側房舍的情形盡收眼中。
畫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紅白藍三色的互動。三種顏色本就搶眼,又恰好是法國國旗的顏色,故畫家相當聰明地選用國旗這一既富辨識度又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作為畫作主體,而街上熙熙攘攘慶祝的眾多市民,則扮演烘托與陪襯的角色。試想,如果以街上行人為主體,整幅畫作的視覺衝擊力恐怕要失色不少呢。
與蒙托哥大街上張揚的、熱烈的聚會相比,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一四八三至一五二○)筆下的《雅典學院》雖然同樣描摹聚會場景,卻充滿平和的、睿智且沉思的意味。
《雅典學院》創作於一五○九至一五一○年間,不單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更是後人提及文藝復興藝術時不可忽略的作品之一。拉斐爾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及流派的五十多位思想家與哲學家置於同一畫面中,既能傳神描摹他們各自的性情,也令到整個畫面的構圖呈現出文藝復興全盛期的、和諧理性的樣態。
這件位於梵蒂岡博物館中的巨幅畫作(長近八米,闊逾五米),以神學、詩學、哲學和法學為主要內容,從構圖上來說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畫幅正中、位於拱門前面的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兩位主角;主角左側的亞歷山大大帝和蘇格拉底等;主角右側的眾學者及角落裏的畫家本人;畫幅前景左側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景右側的阿基米德和天文學家托勒密等。每位學者的形象都依其性格創作,比如好辯論的蘇格拉底,勤於思考、甘心過苦行僧生活的赫拉克利特,手持圓規的阿基米德,以及身着白色長裙的女數學家及天文學家希帕提婭。
不過,這眾多角色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要屬第歐根尼。當其他人都三兩相聚,要麼熱烈交談要麼彼此觀摩,只有第歐根尼是孤獨的,斜靠在畫中大廳前景處的台階上,在閱讀一份書稿。他的穿着很隨意,舉止也隨性,不過這樣的隨性與隨心正正體現出第歐根尼所代表的犬儒主義學派,一種禁慾式的、我行我素的行事與生活風格。
拉斐爾特意將這樣一位隨意到近乎懶散的老者置於畫幅中央,其實頗具深意。當第歐根尼與衣着光鮮、舉止嚴謹的學者共處一室的時候,他與眾人雖無言語或眼神上的往來,但與廳內的整體氛圍卻並不相違。拉斐爾筆下眾學者各做各事卻又彼此尊重的情境,與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雖說隔着千百年時空,卻頗有共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