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許鞍華的黃金時代

時間:2017-06-29 03:16:00來源:大公網

  楊勁松

  許鞍華出生於一九四七年,今年她導演新作《明月幾時有》即將在內地與香港公映。古稀之年,她仍堅持創作、佳作頻出,這在亞洲甚至全球的女電影導演中罕見。她的《女人四十》、《桃姐》先後在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通過電影藝術形象將亞洲女性精神傳播到全球,跨越語言與文化隔膜,打動世界觀眾。許鞍華是亞洲電影的唯一,足以載入史冊。她是亞洲電影的驕傲,更是當代香港文化的見證者與創造者。

  許鞍華成長於港澳,在香港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後赴英國學習電影,一九七五年回港後加入TVB,恰逢香港電視業發展鼎盛期。

  熱愛香港 就地取材

  一九七九年她執導電影處女作《瘋劫》,改編於香港龍虎山上的真實兇殺案,透視香港青年的情感世界,該片不僅成功開啟了香港新浪潮電影時代,更奠定了許鞍華根植於香港本土的現實主義電影創作之路。她三十八年導演的近三十部電影中,香港本地題材就佔據了七成,她獲得國際影壇最高肯定的《桃姐》、《女人四十》也是香港當代平民女性主題。她熱愛香港,對這片土地上的平民一往情深,她的鏡頭一直對香港不離不棄。而香港這片熱土始終在給她輸送營養與活力,將她的電影藝術創作歷久彌新。她屬於香港,她的電影不僅令蕭芳芳等香港演員走向國際影壇,更扶助出關錦鵬等導演,壯大了香港電影導演隊伍。

  轉戰內地 毅力驚人

  許鞍華還屬於她的故鄉。她誕生在中國東北鞍山,母親是日本僑民、父親是中國人,她將自己的身世拍攝了《客途秋恨》,寫一對中日母女的從隔膜到諒解。這是她的作品中唯一以日本為背景的代表作。不過她始終以香港為原點、北上故土。早在一九八七年,她就到內地取景執導了《書劍恩仇錄》。一九九七年到上海拍攝《半生緣》、二○○一年在深圳拍攝《男人四十》,她努力將鏡頭伸向內地。內地電影市場進入繁榮期,許鞍華北上執導了《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兩部都是內地編劇描寫的內地現實生活故事,雖有趙薇、周潤發等明星主演,但在內地卻未獲得理想票房。但她打開了與內地電影人合作的大門。她過花甲之年後,以驚人的毅力,再度赴東北冰天雪原,輾轉武漢、上海等地,導演了描寫着名作家蕭紅的史詩電影《黃金時代》,儘管票房再遭挫敗,卻獲獎無數。

  香港導演北上拍攝商業片的十餘年間,許鞍華每每在內地票房挫敗後,即回港拍攝低成本香港現實主義電影,卻成就了《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這兩部她導演生涯中的藝術高峰,這何嘗不是她的黃金時代?但北方故鄉是她難以釋懷的電影夢,為此,她仍未放棄、還在前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