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最新壓力測試顯示,美國34家大銀行今年全面過關,每一家均達到最低要求,即表示美國一旦再出現大型金融危機,銀行目前的普通股一級充足資本比率仍可應付。問題是,壓測目標僅確保銀行在極端惡劣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狀況下仍可運作,並非保證不會出現另一次金融危機,故投資者不應因銀行通過壓測便對現時存在的金融風險掉以輕心。
合格銀行僅能自保
雷曼兄弟破產以後,全球陷入金融風暴,當時美國政府隨即成立7000億美元現金拯救各家陷入財困的銀行外,更要求每家「大到不能倒」的主要銀行,今後必須每年進行壓測,以確保有足夠現金緩衝,可在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時,仍有能力進行正常借貸活動,避免再要納稅人「埋單」。壓測假設是失業率將跌至10%、樓價大跌兩成半、股市大跌四成,以及市況極度波動。
金融海嘯至今,美國銀行業的盈利漸漸穩步回升,故34家銀行通過壓測的機會已很高。事實上,這銀行壓測亦是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自金融海嘯以來,唯一可防止另一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手段,故被投資者視為風險指標本屬無可厚非;然而,壓測結果只能確保銀行在問題出現時,仍可自保,但卻並不代表美國金融市場風險已受控。
政經形勢逆轉 泡沫隨時爆破
首先,壓測建基於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後,銀行會否仍可照常運作;換言之,壓測確保金融危機不至於進一步惡化,但卻不能阻止金融危機爆發。
目前美國股債不斷受到追捧,可說是為未來危機製造條件,只要全球政經形勢突然大逆轉,這個催谷已久的泡沫便隨時爆破。而且今次的罪魁禍首卻非銀行,而是金融市場或甚至是科網企業。因此,屆時即使能確保銀行界不受嚴重影響,但對股債投資者來說,卻沒甚幫助。
凡此種種,對於投資者而言,切忌以壓力測試結果作為投資指引,而應密切留意國際時局的政經變化,以確保可在大事發生前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