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唐代「絞胎」器獨特\李英豪

時間:2017-06-22 03:16:08來源:大公網

  早前本欄約略談及唐代始創的獨特「絞胎」陶器。有讀友不大明白到底什麼是「絞胎」。像附圖,就是唐代精製而尚幸完好留存迄今的琥珀色釉「絞胎」三足陶盤。不規則的褐色條紋及團花圖案形似變形蟲(阿米巴),但又不像近代圖案規則而多變的萬花筒;盤四周邊緣的虎斑紋,好比珍奇「雪山種」老蜜蠟珠流淌的黃地褐紋,亦肖木紋。到底這些各器不盡相同的團花與紋飾是怎樣燒製成呢?

  所謂「絞胎」,亦稱「攪胎」和「絞泥」。顧名思義,是用褐色和白色(有時也加入紅棕色)泥料相間,糅合一塊兒。通常,白泥皆偏微黃,可攪混成黃色或近琥珀色。若要呈團花紋飾,會先疊合色調相間的泥塊,隨意壓縮或拗曲,然後照需要切成薄泥片,再按心目中圖形,鋪貼於已拉胚的模子上,壓製成型。有陶瓷史書謂「拉胚成型」,即「上釉焙燒」,可能只屬臆測。筆者卻同意黎淑儀論據,乃如唐三彩器要分兩次入窰燒成;亦即壓製成型後,先燒一次,再冷卻,才施透明釉或色釉,第二次則要低溫烘燒。

  唐器的絞紋除了木理紋外,尚有「野雞翅」、羽毛紋、螺旋紋、波浪紋、弦紋(凹或凸)和葉脈紋等,俱甚富藝術圖案美。有些出土「絞胎」器,乃借鑒於古漆器「犀毗」工藝技法,宋代以後已不復見;故唐代真品十分珍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