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者專家研討香港非遺之路

時間:2017-06-21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李元慶(左起)、鄒興華、胡炎松及「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會長陸永盛   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概念雖然已為大眾所熟悉,但很多人仍然不清楚其定義和區分,對香港非遺的現狀也頗為模糊。「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日前於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主辦了「香港非遺之路」研討會,進一步幫助大眾認識香港非遺,以及了解在保護非遺的工作中各方所擔任的角色。

  該研討會以三個話題展開討論。主辦方邀請了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董胡炎松、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以及國家研究館員、深圳市羅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李元慶,分別主講「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之傳承與創新」、「政府在保護與傳承香港非遺的角色」和「『非地非遺』概念對香港的啟示」。

  盂蘭勝會列國家級名錄

  盂蘭節又名「中元節」,而香港的盂蘭勝會由潮汕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到香港,意在超度客死異鄉的「好兄弟」(孤鬼),同時祭拜祖先,祈求庇佑。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二○一一年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胡炎松在簡單介紹盂蘭勝會後,說起這項非遺正面臨的傳承問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全盛時期,舉辦一次需花費七、八十萬至上百萬港元,時至今日規模早已漸漸萎縮,有部分甚至停辦。」單純依靠經濟的支持,難以真正保護好這項文化,老一輩的熱衷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淡去,如何增加年輕人的參與度成為了盂蘭勝會傳承的努力方向。今年的盂蘭勝會將於九月一日至三日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一號球  場舉行。

  李元慶鋸琴奏《甜蜜蜜》

  現場有觀眾提問如何才算是非遺項目,鄒興華介紹,按照《公約》,現在香港非遺項目根據「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傳統手工藝」分類,共有四百八十項,若要申請列為非遺項目,可對應尋找屬於當中的哪一類。研討會結束前,作為鋸琴傳承人的李元慶即場表演,用鋸刀拉奏了一曲《甜蜜蜜》,令觀眾大開眼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