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老圍鍾靈毓秀,二十世紀初已有佛教僧侶到來築室潛修,現存最早的道場相信是建於一九二九年的普光園,但平日重門深鎖,外人難以一窺其貌。較多人認識的早期道場是東普陀講寺,一九三一年動工興建,兩年後落成,今天仍保留古剎味道。
老圍一帶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寺,可是大都關上大門,為免打擾寺內僧侶清修,唯有過其門而不入。最近在友人引領下,我有機會進入古舊的覺海苑參觀。據說其前身是一間書室,後來改為佛苑。採用兩進式設計,正殿供奉「娑婆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地藏菩薩,兩旁有韋馱和伽藍護法。這個佛菩薩的組合多見於舊寺,一般佛寺較為罕有。
覺海苑為磚石結構,金字頂鋪上瓦片,正殿兩側的廂房均有木閣樓,用以擺放雜物。觀其格局,與上水河上鄉的仙慧庵相似,後者建於一九一九年,已被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覺海苑沒有列入古蹟辦的歷史建築評級名單,看來又是一座被人忽略的古蹟。
雖然老圍舊寺眾多,但獲古蹟辦和古諮會垂青的卻很少。現今已獲評級的有東普陀講寺的圓通寶殿和天王殿,但只有二級歷史建築。這座佛寺深具歷史趣味、建築特色和社會價值,且形成了一組龐大的建築群,寺內又布滿名人題字和對聯,即使不列為法定古蹟,也應是一級歷史建築。
普光園雖然歷史悠久,且納入了歷史建築評級名單,但最後不獲評級。與其同一命運的還有乾元洞。看來有關方面只考慮它們保持原貌的程度,而不顧其他方面的價值。
老圍毗鄰三疊潭,在溪流旁有一座廟船,猶如停泊岸邊,又像陸上行舟,向着荃灣市區啟航。這是香港唯一以船形設計的廟宇,名為「香海慈航」,船尾高處供奉觀音菩薩,比喻慈航普度。它建於一九六○年,又是三合土建築,可以想像不會被納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然而三疊潭昔日是市民和學生郊遊的名勝,這座廟船已深深烙入中年一代的記憶中,亦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