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只差一串鞭炮」/劉荒田

時間:2017-06-20 03:15:55來源:大公網

  王鼎鈞先生《度有涯日記》中,寫了一個名叫「老聶」的紐約人。老聶申請加入美國籍,考試通過。當年和他一起教書的老朋友定了一桌酒席表示慶祝。席間,老聶喝了很多酒,說了很多話。開頭是:「『入籍』是移民最後一站,我從新移民一路行來修成正果。各位好朋友想得周到。美酒佳餚,高朋滿座,我如歸故鄉只差一串鞭炮。」

  把慶祝成為另外一個國度的公民,比擬為「歸家鄉」的一種方式:沒有鞭炮。另外一種,自然是「有鞭炮」。鞭炮之為意象,有深義在焉。有鞭炮,意味着「衣錦榮歸」。歸故里,是浪子生命的指歸,既是最高潮,也是總結。從淺層看,「鞭炮」和「衣錦」都惠而不費。比如,一個老金山在去國半個世紀以後還鄉,家鄉裏如果有通曉游子「鞭炮」情結的達人,預先以公款或自掏腰包買上幾串。買不起堂皇的禮炮,買視覺效果好的「滿地紅」,買名字動聽的「火樹銀花」、「富貴福」,一樣教老懷大慰。

  老金山進村時,須拉幾個人在巷口等候。人家一下車,便以噼噼啪啪的響聲,刺鼻但可愛的火藥味,以及桃花雨般的紙屑,作為迎賓大餐的第一道菜。

  說到歸人的「衣錦」,可分虛實兩面,在異國混不出頭臉的,只好裝腔,以精印的名片上一行行「主席」、「元老」、「會長」的頭銜支撐聲勢。一兩套價錢在中等以上的西裝就是「錦衣」。我家鄉一位在美國打工的窮光棍,回國娶親,僱一輛摩托車載他回村,他給了司機三百元小費。司機也是他的鄉親,又驚又喜,逢人就宣傳他的闊氣,不自覺地成了遊走四鄉的活廣告,製造了小規模的轟動效應,他輕而易舉地變為「有錢人」。

  我也是老金山,雖然沒有無聊到那個田地。我倒願意在黑夜的掩護下走進村莊,或者,來個「悄立市橋人未識」,星月下在村外公路旁,看碉樓和老屋的影子。而且,只穿平時穿的夾克。不過,臉我不要人家要,因此,呼籲鄉親,即使遇到這樣愛點兒虛榮的游子,也不要譏笑,盡量給予方便,開銷不大的鞭炮,且放個夠。讓歸來者的眼瞳映出禮花般的燦爛,讓他們被生活壓了許多年的肩膀,落下幾片帶熱度的紙屑。在異國,如果家鄉依然可戀,那僅僅因為,在村巷裏等候他的,不是擅長揪鬥的工作隊,不是上了鎖的門戶,不是冷冰冰的背影,而是響亮的鞭炮——大人們粗糲的手,小孩子們粉嫩的手,田垌的稻浪,池塘和小溪的水波,村前的老榕,村後的竹林一起鼓動的掌聲!

  這些把人生的精華拋在異鄉的人,他們的前輩,有過別樣的「鞭炮迎接」,華僑史載:十九世紀中葉,美國的淘金熱退潮以後,於一八六二年開始修築橫貫美洲的太平洋鐵路。僱用華工上萬,至少上千人埋骨於加州和內華達州之間的山嶺。鐵路建成後,三藩市的三邑華僑,以同鄉會的名義,到山野收拾骸骨,僱船運回家鄉。二十年前,我寫了一首《白骨》:「折斷的腿骨/扭曲的脛骨/壓塌的胛骨/空洞的頭骨——任風雨經年沖刷/慘白如近旁的冷月/只有散亂的長辮,還是/抬鐵軌喊號子那陣/迸出的血絲,一綹綹/不肯腐爛於異鄉的泥土/深不可測的眼洞/是打盡了淚水的/村頭老井//在海岬,在山崖/鐵路無路可走了/白骨仍舊向前/擠在鄉親手縫的慈善袋裏/第二回漂洋過海去/來時不也一樣擠嗎?/在『大眼雞』的艙底/人疊着人還壓上時疫/多沉重的金山夢,總算/拎回來了,那般輕啊/失卻了血肉失卻了姓名//船抵碼頭,白骨躊躇/引魂幡也躊躇,不肯登岸/唉,怎麼交得了差喲/向年年望海的盼兒石/向沒有墓碑的/淒涼家山//」詩末尾沒有寫下鞭炮。其實,白骨被埋進義墳時,辟邪去穢的鞭炮是斷斷少不了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