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夏至:首重養心/馮 玖

時間:2017-06-19 03:15:30來源:大公網

  圖:註冊中醫師馮玖 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

  夏至節氣(新曆6月20至22日)的到來,是漫漫長夏─真正炎熱的開始。

  颱風前的酷熱日子,門診接到一位患者,自訴入夏即出現血壓不穩定,伴有心煩失眠的症狀。病人長期服用西藥,對未能控制血壓比較擔心,但病人表示不想加大服用西藥劑量,因而求診中醫以作調理。

  病人自訴每到炎夏,整天大汗淋漓,臨床了解其職業需從事部分戶外工作,炎熱天氣出汗量自然更遠遠大於其他季節。中醫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液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言,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

  中醫有「心通於夏氣」之說,是指人的心臟與夏季相應,心臟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表現在三個方面:人的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但對於本身心臟功能較虛弱,或心肝火盛者,炎熱的的夏天也就較易耗損陽氣及心陰,會出現疲乏、失眠,或血壓上升、心煩、氣悶、頭痛等不適症狀。

  因此夏季養生防病,須注意時令與臟腑的關係,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對上述病患的臨床治療,也應從養心做起,達至寧神降壓的功效。

  現代醫學也認為,氣溫過高本來就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病人很可能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即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現情緒暴躁等現象。所以中醫主張夏季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夏季如何養心?

  暑為夏季主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最易入心。炎夏養心,在外要注意防暑,在內還須注意養神。

  熱擾心神,使人表現出心煩易怒,坐卧不安,因此要注意調節心境,做到神清氣和,胸懷放寬,調息靜養,所謂「心靜自然涼」。

  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相應心臟負擔加重,所以避免過勞和盡量少熬夜,或安排適當的午休,這是保護心臟的有效手段,一般來說,午休30~50分鐘,養心效果好。夏天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減少,可致血容量下降,心臟負擔增加對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造成一定的危險。應避免劇烈運動及過勞,這樣能斂汗養血還可減輕心臟負苛。同時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多喝粥及湯水,有助擴充血容量。

  飲食調理對養心也很重要,中醫認為,心在(人體)上(部)屬火,腎在下屬水,水能克火,鹹味入腎,可堅陰以遏制心火亢盛之勢,故夏天應注意略為補充鹽分(高血壓者亦需遵醫囑適當補充鹽分),既為防止體內水分丟失,也是為了平抑在上的心火。酸味食物具有「望梅止渴」、化生津液的作用,且能幫助消化,收斂汗液,宜擇食。

  夏天應忌大辛大熱之品,蓮子、荷葉、竹葉均入心經,不僅有清熱解毒之功,還兼具清心除煩、養心安神之效,可將其分別與米煮粥或配瘦肉或鴨肉煮湯,夏季常食。

  生脈飲作茶療

  不少人每逢夏天高溫季節就感覺頭重腳沉,渾身懶洋洋極之疲乏不想動,這是由於出汗多,再加上喝冷飲和出入空調,暑邪傷陰所致。

  可用人參3克、麥冬3克、五味子7粒,再加甘草1.5克,搗碎了泡茶喝,酸溜溜甜滋滋的,既好喝又治病。服兩三天可見效。夏季可用西洋參代人參。

  此茶療參考自中醫古方「生脈散」,其功用補肺益氣,養陰生津。主治熱傷氣陰、肢體倦怠、氣短懶言、汗多口渴、咽乾舌燥、脈微等證,是「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的首選方。對排尿少、煩熱口渴者都可適用。特別對夏季汗多津傷神倦脈虛有養心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指,生脈散有助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能力,對動脈粥樣硬化也有預防作用。

  註:有外感者不宜服用生脈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