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京劇第一世家/言 青

時間:2017-06-16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沙家浜》中的譚元壽    資料圖片

  近日看到《北京晚報》記者採訪京劇名家譚元壽老先生後寫的一篇長篇報道,引起了我許多回憶。

  這篇報道開頭說:「在中國京劇歷史上,譚家是絕無僅有的傳奇。這個罕見的藝術家族,百餘年來竟然連續七代四十多人從事京劇事業,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同時也創造了世界戲劇史上的奇跡,被公認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家』」。

  確實,從一百多年前,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跟隨父親譚志道從故鄉湖北闖蕩到京城,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京劇譚門一派,繼譚鑫培之後,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世代相傳,使京劇藝術不斷發展傳承。

  今年是京劇大師譚鑫培誕辰一百七十周年,北京京劇院奠基人之一譚富英誕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譚派第五代傳人譚元壽九十大壽。真是一個值得紀念和慶祝的日子。

  我小時候聽父親說,我家曾祖一輩曾和譚鑫培一家有過來往,我家祖輩是讀書人,但酷愛京劇,又和京劇譚門同姓,住得也不遠,於是就有了來往。但時間不長,後來我家曾祖一輩不在世了,和譚門的來往也就中斷了。

  說來也巧,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作為翻譯,曾跟隨北京京劇團赴朝鮮訪問演出,團長正是譚元壽。和他見面之前,覺得他是一代名角兒,一定會使人敬而遠之。但和他見面後,看他個子不高,一臉和善,長相有點像我父親,我自然生出一種親近感。我自報姓名後,他看着我這個一頭短髮有點靦腆的女孩兒高興地說:「哦!同姓,咱們是當(普通話拼音讀:dàng)家子!」(北京人稱同姓為「當家子」)一句話,讓人覺得他沒有一點兒名角兒的架子,我和他說話也就從容自然多了。

  到朝鮮後,每天練功、搭台,都是大家一起幹,我除必要的翻譯工作外,也幫着扛道具,幹點零活兒,團長很關心地讓大家多照顧我。每天用餐時,團長都自帶一瓶辣椒醬,我說,其實您不用自己帶,朝鮮到處有辣椒、泡菜,很好吃。他說,我這個是老伴兒做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吃慣了這一口兒,離不開了。我又關心地問,您不怕辣椒刺激嗓子,影響唱功嗎?他卻說,不但不影響,反而非要吃這口辣椒才能唱得好。大家聽着都笑了,說這就是譚先生的「特異功能」。

  在朝鮮演出的劇碼是現代京劇《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譚先生在《沙家浜》中飾演郭建光,那時他已四十五六歲,但武功仍很棒,每天練功不止。他們的演出獲得極大成功,酷愛京劇的金日成主席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主要演員,對他們的演出給予很高評價。

  在結束訪朝歸國途中,我問起譚先生譚派京劇如何傳承。他說,他自己要做一些傳承工作外,還要培養後代繼承譚派京劇。他說要把他十歲的兒子送到中央戲曲學院,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後來的事實證明,譚元壽老先生本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致力於恢復傳統戲,主演了大量京劇老戲,直到八十多歲還登台演出。他還為譚鑫培、譚富英等京劇大師的近五十部老戲錄音進行了音配像工作,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與此同時,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將譚派京劇傳給了兒子譚孝曾和孫子譚正岩,如今,譚孝曾和譚正岩也成為京劇的一代名角兒。聽說,今年九月的「紀譚」慶祝活動中,他們祖孫三代還要同台獻藝。

  譚家人對記者說,譚老先生還經常叫學生們來家,親自指導他們練唱。不僅如此,他還將他家保姆八歲的女兒培養成了一個京劇小演員。記者去採訪時正趕上小姑娘去劇院錄影回來,穿着戲裝又給她稱「老祖兒」的譚老爺子演了一段,老爺子親自給她打板。小姑娘說,她一歲就天天去看戲,五歲開始學戲,每天都得到老祖兒的親自指導。

  譚家人說,保姆一家已在譚家生活了十六年,譚老先生讓他們同吃同住,親如一家。之前的老保姆,直到九十歲,譚家給她養老送了終。譚老先生和周圍鄰居也和睦相處,誰家有困難,都得到譚家人的幫助。譚孝曾和譚正岩前年為救助一個得白血病的農村青年,還組織了京劇義演,所得款項及時使患者得到治療,痊愈出院。他倆還常年捐助一處貧困農村。

  用譚老先生的話說:「對別人厚,才有自己的道」,譚門的厚道家風代代相傳。我們對譚門對國粹京劇的巨大貢獻表示由衷的敬意外,譚門的良好家風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