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杜米埃畫作《吻》 作者供圖
前陣子看過《天賦的禮物》和《摔跤吧,爸爸》兩部電影,愈發覺得要做一名好爸爸,實是需要付出諸多心力的事情。在人們慣常的印象中,嚴父與慈母的形象較常出現,爸爸總是內斂的,表達喜悅或悲傷的感情時也每每是克制的。可我覺得,父親若能偶爾地收起他們的嚴肅甚至嚴厲,大方送給子女一個擁抱或一個吻,該是多甜蜜又惹人嚮往的事情呢。
在畫家杜米埃(Honore Daumier,一八○八─一八七九)的作品中,我便見到父親的一個吻。活躍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杜米埃是出名的諷喻畫家,他筆下常常出現的,要麼是貪婪的政客,要麼是奸猾的商人,畫中人的五官與表情總是誇張甚至扭曲的,透露出十分強烈的諷刺與嘲笑意味。而在這幅描摹父親與兒子親密關係的作品《吻》中,畫家竟完全收起了自己樂意嘲諷的脾性,將父與子之間的親密與依戀描摹得感人至深。
在這個重聚的場景中,歸家的父親迫不及待地一把抱起兒子,親吻他的小臉,站在一旁的,應是小男孩的姐姐,雙手舉起來,從背後托住弟弟。小姐姐雙臂張開的肢體動作與父親的俯身環抱兩相呼應,為畫面增添了一重和諧又溫馨的氛圍。這幅畫創作於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八年間,當時的杜米埃正在嘗試新技法,試圖從寫實主義的框架中跳脫出來,尋找一種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筆法,這也啟發了後來一眾印象派畫家的創作。
在這幅《吻》中,我們看不真切畫中人的表情和他們衣飾的細節,卻足以透過人物的姿態與畫面的設色,感受到畫中的溫暖人情。父親經歷了一天的辛苦勞作,終於得以歸家享受天倫之樂,這對於任何語境與文化背景中的觀者而言,都是足以咀嚼良久的場景。
美國畫家霍默(Winslow Homer,一八三六—一九一○)同樣有一幅描摹父親歸家的畫作,卻並不明言,而是用了暗示的筆法。這幅作品雖然名為《父親回來了》,畫中卻並未出現父親的形象,只有一位母親與兩個孩子在岸邊等候的場景。小男孩坐在高處,望向大海,雖說背對觀者,以至於我們看不清楚他的神情,但已然能想到他喜悅並期盼的樣子。
霍默與杜米埃的畫作中,呈現的均是父親與子女相見甚歡的景象,而在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一六○六—一六六九)那幅有名的《浪子回頭》中,父親與兒子重聚的情形則顯得更深沉且更多蘊藉。
《浪子回頭》屬倫勃朗晚年作品,那時的畫家早已不像早年那般志得意滿,而是處在妻離子散、潦倒困窘的狀態中。因此,他晚年創作的作品大多用色晦暗,筆觸間讀得出悲憫與哀愁的味道。《浪子回頭》延續了倫勃朗對於宗教題材的熱衷,以《聖經》中一則關於浪子的寓言故事為藍本創作而成。在《路加福音》中,不孝子離家,將父親的錢財揮霍大半後,心生悔意,念及家中好,遂衣衫襤褸地回鄉,跪在父親面前懺悔,稱「從今以後,我不配作你的兒子」。這父親年邁,幾近失明,已看不清兒子的模樣,只好用一雙手摩挲兒子的後背,還吩咐身邊人給他衣服與吃食。而隱藏在畫幅背景處的三位旁觀者據說是老人的三個大兒子,對小兄弟的歸來無動於衷,反倒怪溺愛兒子的父親太過偏心。
不過,畫家描述的重點不在旁人,而只在這懺悔的兒子與迎接他的父親上,只在這偉大的父愛上。倫勃朗用光暗對照法,突出父親與小兒子的形象,而且他對於父親神情的描繪,平和的,又摻雜些喜悅與哀傷,真真引人動容。
晚年的倫勃朗雖經歷世事磨折,卻創作出一生中最偉大的幾件作品,包括他的一幅自畫像、《猶太新娘》以及這幅《浪子回頭》。這些晚期作品不論內容及筆法俱深沉,像是看盡世間繁華後的自省與自問,充滿悲憫與沉靜的意味。《浪子回頭》乍看起來,是講述聖經中父親與兒子之間寬恕與原諒的故事,其實細想之下,似也是閱盡世事的畫家本人,渴望向上帝懺悔、與運命和解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