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蘇維埃沙拉傳奇/馮 進

時間:2017-06-15 03:16:04來源:大公網

  奧利維亞沙拉(Olivier Salad)一九六○─一九八○年代在前蘇聯大名鼎鼎。這種沙拉不但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不少神奇傳說。因為大名聽着法式,有俄羅斯人說這道菜是法國廚師發明的,也有人說是入侵法國的俄國士兵促成了此菜的誕生,更有人猜測原版用了橄欖(olive),所以得名。

  它在前蘇聯還被稱為「首都沙拉」、「肉沙拉」、「美乃茲(Mayonnaise)沙拉」等。有鑒於這道菜的普及度,俄羅斯老百姓在家時只叫它「沙拉」,無需指明食材。但公民只有在特殊的節慶場合才會烹飪奧利維亞沙拉,比如新年,復活節,十月革命紀念日等,被邀請來家一起享用這道沙拉的也得是至親好友。還有,它在飯桌上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不光居中正坐,而且整頓大餐從前菜到甜點,一直巋然不動,不會被撤下。

  這道沙拉該怎麼做,包括什麼成分,一直版本多樣,眾說紛紜。普遍共識是基本食材包括三大部分:美乃茲醬料,豌豆,葷食。最流行的版本是在沙拉中加入煮熟的香腸或牛肉,雞肉被認為等而下之,而加龍蝦、魚等海鮮則會被嫌太古怪。其他成分還可包括胡蘿蔔,土豆,洋葱,煮熟的雞蛋,甚至番茄、酸黃瓜。所有食材都要煮熟,切為細絲或塊丁,然後加醬料拌勻。

  奧利維亞沙拉在前蘇聯烹飪中的地位無可取代,在國外也名傳遐邇,不過外國人多半叫它「俄羅斯沙拉」。對當時的民眾,這是一道「奢侈」菜餚。上世紀中期的蘇聯物質匱乏,肉食不易獲得,老百姓只有過節或剛拿到工資時才負擔得起沙拉中的「紅肉」。照說豌豆與胡蘿蔔、洋葱、土豆等都是苦寒的蘇維埃大地上少數能存活的蔬菜,但人們還得把單位發的豌豆罐頭儲存起來,才能在節慶場合炮製沙拉。至於美乃茲醬,內行說,分量要恰到好處,能把所有食材「捆綁」在一起,但不要讓食客感覺食材浸泡其中。也就是說,整道沙拉的口感應該是「扎實」而不「爛熟」。但有的人家沒法買到美乃茲醬,不得不改用優酪乳油作為調味品。

  奧利維亞沙拉為什麼深受前蘇聯人民的追捧?一是物以稀為貴。日常餐桌上難覓芳蹤,節假日才偶一露面,讓這道沙拉獲得重要的象徵意義。蘇聯一般的節慶宴席都以這道沙拉開席,再有更多的美味佳餚接二連三上桌。所以它彷彿是一道門檻,引導食客進入美食世界,擁有獨特的儀式性意義。二來,它葷素搭配,富含營養。加入香腸、酸黃瓜、優酪乳油之後,符合俄羅斯料理「鹹、酸」的口味。三來,這道菜一上桌,扎實頂饑,足以讓喝酒、吃菜的食客食量大減,面對接下來更多、更貴的菜式就不會那麼狼吞虎嚥了。在經濟拮据、家庭主婦必須精打細算的前蘇聯,此菜上桌後,熱菜就可姍姍來遲,甚至不用露面了。

  以上是俄羅斯人類學家安娜庫什科娃(Anna Kushikova)經過多年研究,多次訪談後,在論文《飯桌中央》(At the Center of the Table)中得出的結論。閱讀一過,我初次接觸俄羅斯菜式的諸多疑問都獲得了解答。比如,為什麼飯桌上不見熱菜,只有酸黃瓜、沙拉之類一道一道上桌?再如,為什麼菜餚中有那麼多醃製的泡菜(黃瓜、捲心菜等)。還有,俄羅斯人為什麼酷愛甜食?

  外人看來俄羅斯的日常菜餚乏善足陳,因為那裏大部分地區氣候酷寒,加上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生產力低,食材匱乏。人民得用醃製、熏烤、罐裝等方式保存食品。用沙拉、麵包餵飽肚子是為節約消費。既然主菜的口味偏鹹、酸,甜食既能補充糖分,也可補足主餐不足的脂肪,在嚴寒天氣中十分合適。

  奧利維亞沙拉聽來像過去民生艱苦的中國北方的料理,與長江以南菜式講求清淡、精細、新鮮,前菜務必量小、開胃的原則截然不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