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研究我國高古玉器者,皆十分重視西漢時期琢製的玉器;真品俱逾二千年。例如附圖,為西漢初期的玉劍琫,帶天然朱砂沁、鐵沁及灰沁等,飾一組對稱的「T」形勾雲雷紋;一九八三年廣州象崗山(岩體為風化的石英砂岩)南越王趙眛墓出土,乃同出十六件玉劍琫中最小的一件,玉質稍差。西漢這類型玉劍琫,穿孔上大多有管鑽痕及直條鋸痕,顯示先用「管鑽」打孔,再以「線鋸」鋸成。現今仿品乃用機器輔助,並無這些特色。
此一特別形制,名稱上歷來多爭拗;竊以為應先正其名。清代以降,有「專家」和學者分別稱」之為「臘」、「璏」、「鐔」、「格」和「琫」。《周禮.考工記》指「臘謂兩刃」,故臘應為「劍身」。清末吳大澂《古玉圖考》稱之為「璏」,與馬衡氏相同。其實,「璏」經可靠考證,已證明為「劍鞘飾玉」。吳氏不少論說,均利用《三禮》等經書和漢儒註釋「經生」出來;有些是杜撰及想當然,圖形為手繪。我們不應盲從亂信「名氣大」的「權威專家」;要細察出土實物,多加研究比較,用科學鑑證方法找出證據。筆者較同意陳大年的說法:「劍琫,又名劍鐔,係鑲劍柄之近劍口處,……其稱琫者,謂當舉劍之時,即以手捧此器之謂。」亦即劍身與劍柄間的玉飾。「格」,應屬俗名見《鳥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