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英倫名作家 手稿現京華

時間:2017-06-10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貝》手稿

  「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正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展期至六月二十一日),此展以英國著名作家及其在中國廣受喜愛的譯作為對象,縱越時空五百年,橫陳珍本百餘件,其中來自大英圖書館的展品皆為文學作品的孤本原件,極為珍貴。此次也是這些絕世珍寶首次同其中譯本、改編本等相關作品連袂展出。\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文、圖

  大英圖書館首席執行官羅伊.基廷直言,這是大英圖書館首次造訪中國,而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相關作品連袂展出尤其令人驚喜,這真實地體現了中英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也表示,英國文學經典作品傳入中國後,經過翻譯改編,實現了「中國化」的演變歷程,增添了新內涵與新意義,滋養了一代代中國讀者。此次展出的英國著名作家的十一部作品手稿或初印本,與中國經典譯本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多方位彰顯了中英文化交流互鑒的恆久魅力。

  拜倫與華茲華斯

  以展廳入口為切點,整體布展依順時針排序。入門左邊第一部分即被奉為「文學之祖」的詩歌篇,而開篇第一位詩人便是浪漫主義的一代宗師拜倫。這位孤獨傲岸、敏感自我的天才詩人通過獨創的「拜倫主義」將浪漫主義時代歐洲詩歌創作推向了最高峰。

  此次展出的是拜倫名作《唐.璜》第七章開篇的手稿,內容描述的是唐璜被捲入沙俄包圍伊斯梅爾的奧斯曼堡壘事件。只見這部分手稿被包裹並縫在棕色棉漿紙裏,所用紙張大小不一。仔細觀察展出的頁面,人們甚至可以看出,拜倫曾用不同顏色的墨水修改文章。

  自十六世紀起,英國詩歌就肩負起教化民眾的作用。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興盛,詩歌開始從自然、旅行和哥特元素中汲取靈感。這一時期,拜倫、柯勒律治、華茲華斯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詩人。

  「海上悄聲不可聞,魔船似箭已離弦。」這是柯勒律治傳世佳作《古舟子詠》的開篇名句,整首詩結構簡潔、音律優美、寓意深刻,充滿瑰麗奇幻的想像,是當之無愧的浪漫主義傑作。從一七九四年到一八三四年,柯勒律治共書寫了七十二本皮面筆記。此次走進國家圖書館的展品就是其中一本,《古舟子詠》最初的草稿真跡就靜靜地躺在這本保存完好的冊子裏。

  在浪漫主義詩歌史上,「桂冠詩人」華茲華斯也是最璀璨的明星之一。此次展出的是他最負盛名的詩作《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交予出版商的原稿,其文學與史料價值不言而喻。當時這首詩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水仙花》。據說,當年華茲華斯和妹妹多蘿西在散步時看到湖畔整條狹長的水仙花,由此萌發了創作靈感。後人也一直把華茲華斯視為「湖畔派」詩人的代表。

  華茲華斯從一八○四年開始創作這首詩,並於一八○七年將其發表。作者先後分批將詩稿交付出版商。在此次展出的手稿上端,還清晰地附着華茲華斯給出版商的資訊,上面註明了這首詩在整卷詩中應如何編排,詩人特地要求將此詩置於「我的心緒」部分。

  勃朗特與狄更斯

  在展廳中,與大詩人們相對而列的是一位位名耀文壇的小說巨匠。夏洛蒂.勃朗特是這次「來華」的唯一女小說家,而她的代表作《簡.愛》通常被視作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現代小說。此次展出的《簡.愛》修訂手稿第一卷也很有特點:不僅通篇有清晰的修改痕跡,文字還被分割成不同區塊,旁註則明白顯示了出版商的名稱。最有趣的是,此稿的標題頁上方簽有勃朗特的男性筆名「科勒.貝爾」。據說,勃朗特認為這個筆名可以增強其小說的可信度,同時也可避免她的熟人們對號入座。

  鄰近勃朗特的是英國偉大的小說家狄更斯。自從二十世紀以來,狄更斯的小說在中國一直備受歡迎。他全部的十五部長篇小說以及主要的中短篇小說都已被譯成中文。此次大作家帶來的手稿原件也十分矚目。其中,講述一個小男孩的家庭因失去父親而變得一貧如洗的《尼古拉斯.尼克貝》,其手稿中清晰的修訂痕跡就真切再現了狄更斯創作時的原始風貌,參觀者似乎能夠從那字句勾勒中穿越到大作家身邊,親見其創作實況。

  在小說區壓軸的是兩位「明星」作家。與其這樣定義,不如說這兩位作家創作了最為知名的「明星」形象─福爾摩斯和詹姆斯.邦德。大作家柯南.道爾其實是一位醫生,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一部長篇小說和超過一百五十篇短篇小說,此外還有講述恐龍復活故事的《失落的世界》。其中以福爾摩斯為主角的系列偵探故事無疑最為知名和成功。

  此次展出的是《失蹤的中衛》一書手稿,這部帶有親筆簽名的二十五頁手稿,展示了柯南.道爾卷面整潔的典型特點,通篇僅有幾處修訂。

  與柯南.道爾一樣,伊恩.弗萊明也並非職業作家出身,相反他原是一名職業情報官員。一九四五年離開情報部門後,弗萊明開始為報紙寫稿,後來又開始根據自己的間諜經驗創作007系列小說。一九五二年,第一本以占士邦為主角的小說《皇家賭場》開始從弗萊明的筆下流溢而出。007系列小說一經出版便獲得巨大成功,暢銷多國。之後更被搬上銀幕,經久不衰。本次展出為觀眾呈現了《黎明生機》和《美妙的回報》手寫稿及打字稿。

  莎翁經典嘆為觀止

  雖然展出現場並沒有莎士比亞的真跡,但各個時期各種版本的莎翁經典足以令文學迷們眼花繚亂、心旌搖曳。從一五九○年到一六一四年間,莎士比亞至少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其旺盛的創作能力及上佳的作品品質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四大悲劇」、「四大喜劇」更成為世界戲劇史上永恆的經典。

  這次展示的第二版四開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翁生前出版的,這部戲也是莎士比亞演出最多的劇碼之一。四開本書的大小源於將一張紙拆成四開,呈八張頁面。雖然這個版本較一五九七年出版的第一版晚兩年才面世,但其內容卻與其他版本迥然不同,因而被認為另有所本。根據此版標題頁註明的「最新勘誤增訂本」字樣,這個第二版通常被認為是更加忠實於莎士比亞原劇的改編本。

  展覽還展出了中國著名翻譯家朱生豪所譯的《李爾王》等早期版本。朱生豪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而且譯文品質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莎翁研究者公認。朱生豪的翻譯生涯雖然遭遇過抗戰中譯稿三度被毀的大變故,但他始終筆耕不輟,堅持完成了莎翁悲劇、喜劇、雜劇、歷史劇共計三十一部半的翻譯工程。令人嘆息的是,一代譯界才子在一九四三年完成《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哈姆雷特》等劇的翻譯後,身體狀況便急轉直下,次年底,年僅三十一歲的朱生豪便離開了紛擾的世事與自己一生所愛的莎翁經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