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西陶寺遺址發現目前中國最早宮城

時間:2017-06-09 21:27:50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6月9日訊(記者楊奇霖、楊傑英)6月9日,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消息,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在今年的考古工作中取得重要發現,發現了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據介紹,陶寺宮城基本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宮城。

考古發掘現場 資料圖

據項目負責人高江濤介紹,這次發掘,宮城東南拐角基本全面揭露。發現宮城城牆東牆與南牆之間存在缺口,缺口寬10餘米位於宮城東南角,應該是出入宮城的側門,暫稱「東南角門」。更為重要的是,缺口處靠東牆內側接出一夯土基址,長約10米、寬約11米,很有可能是側門東牆上「內墩台」基礎。而南牆在此拐角處又繼續向外(東)延伸出約15米收回,整體形成短「L」形。

另外,在南牆基槽外側發現有一處與基槽同期的磉墩類柱礎。經過對南牆和東牆的進一步解剖,確認二者均存在陶寺文化早期與晚期兩期牆基槽,而內墩台為陶寺文化晚期。也就是說,陶寺文化早期開始挖基槽夯築城牆,中期繼續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時,在早期牆基之上略微錯位挖出較淺的晚期牆基槽夯築城牆。

從目前考古成果上來分析,陶寺宮城東南門位於宮城南牆東南段,正對宮城內最大宮殿基址,門址接在南牆之上,面向東南,僅余夯土基槽部分,平面近似後世帶有「闕樓式」城門,即南牆東、西兩側各向南再延伸出夯土基址,類似「短牆」與「闕樓」基址,東側夯土基址被大南溝沖掉一部分,西側夯土基址保存基本完整,基礎長近21米,寬8米以上,與宮城城牆南牆相接並連為一體。值得一提的是,東南門址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史前罕見。

宮城東南門址示意圖 資料圖
 

發掘工作近40年

陶寺遺址發掘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年經過考古工作者兩個階段的持續發掘研究,相繼發現了巨型城址,城內發現了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區和祭祀區、庶民居住區等,已經具備作為都城的全部內涵,是一座距今4300年──3900年的都邑城址。

陶瓷遺址宮殿區作為最核心的功能區,一直以來備受學術界關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是戰國時期列國都城普遍採用的布局模式,為了搞清楚陶寺遺址是否存在宮城,從2013年3月31日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所聯合持續對陶寺遺址疑似宮城城牆進行了發掘,在四年的時間里,考古工作者基本廓清了宮城城牆堆積、結構、年代、發展演變等問題,明確了陶寺宮城位於陶寺遺址東北部,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70米,南北寬約270米,面積近13萬平方米,由北牆、東牆、南牆、西牆組成,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僅剩餘地下基礎部分。南牆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壞。

針對四年的考古成果,高江濤介紹,首先是兩處門址較為完整的發掘表明宮城所在為城牆基礎,而不大可能是壕溝之類,也最有可能是原有溝,之后填平夯打建築宮城城牆。陶寺宮城基本完整,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宮城。

其次是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城郭之制」完備,陶寺很可能是作為中國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內涵的城郭之制的源頭或最初形態。另外,陶寺宮城東南角門整體呈短「L」形,且帶墩台基礎,在形制結構上與石峁遺址年代稍晚些的外城東門址有些相近,陶寺城牆建築形制對同期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有着深遠影響。而陶寺東南門址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史前罕見,又與後世帶有闕樓的門址如隋唐洛陽應天門等有些類似,對後世影響源遠流長。

陶寺遺址 資料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