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道的評論也是非常讓人震驚,基本上都是在批評這位女子的性格,過度治療而導致家庭破裂。這些評論的人們忘了,日本精神的精髓之一是不到最後關頭不放棄,日本品質能夠在世界範圍得到認可基本也靠着這種堅持到極致的精神。
然而那都是NHK的「地上之星」那樣節目裏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在現有的軌道和遊戲規則中尋找生存之道是最要緊的事情,而不是去詰問遊戲規則是否合理。於是有了沉默的大多數,甚至有為了維護現有的遊戲規則而用言語痛毆當事人,這大概是所謂的群眾心理現象。或許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日本女性取悅男性的特點,在家裏也化妝,做事通常婉轉柔和而堅韌。
近年來安倍經濟學鼓勵女性就業,政策上提高最低收稅的上限(通常日本的最低收入線附近都是女性),也提倡更靈活的工作方式,比如在家工作。但這些是不是能夠拯救日本的女性?
相比工作而言,和一個有能力的丈夫結婚,享受下午茶、高級衣飾的優雅生活當然更讓顏值高、出身好的女性無法捨棄,而滿身汗臭在滿員電車中擠來擠去,有時候還會遇到鹹豬手,大多數情況下收入不過是僅夠零花,性價比自然不言而喻。
雖然如此,周圍婚後甚至生育之後依然在職場努力的女性卻越來越多,日本女性對子女的撫養比較獨立,沒有依賴父母的習慣,這樣家庭工作兼顧其實相當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