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一年,三十歲的王維來到京城長安應試。唐朝科舉考試興拜門子,託王公大臣向主考官推薦「行卷」,即考生平時的得意之作。王維拿着自己的行卷先投到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門下。當得知太平公主已經將狀元的頭銜許給了張九皋時,王維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岐王說,今晚太平公主舉行宴會,她喜歡音樂,你不妨裝扮成伶人,在宴會上彈奏琵琶。王維喬裝打扮,在宴會上彈的曲子哀婉淒切,勾人魂魄。太平公主被感染了,大加讚賞。岐王不動聲色地向公主推薦說:「此生不僅通音律,詩詞文賦也是無出其右。」王維趁機獻上詩卷,公主朗誦幾首,驚奇地說道:「這些詩都是我平素最愛,原來出自你手!」於是讓王維更衣,待若上賓。岐王說:「憑其之能,夠狀元之才,請公主多加關照。」公主欣然應允。王維果然高中狀元。
唐代的科舉試卷剛開始不僅不「彌封」試卷的,反而在閱卷時,還要參考由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以檢驗考生的綜合素質。白居易當年「高考」就得益於「行卷」,當主考官看到他平時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大加讚賞。白居易於八○○年進士及第。
行卷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但是也為作弊開了方便之門,不少人就在行卷上做起了手腳,偷竊抄襲、捉刀代筆之風一時盛行。武則天當政時期,因吏部選舉多有不實,曾下令用紙糊上考生姓名,暗考以定等第。但是當時並沒有形成制度堅持下來。
北宋初年,沿襲了唐代的科舉風氣,達官貴人可向主考官推薦人才,美其名曰「公薦」。考生被錄取後,還要向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而自稱「門生」。為了防止權貴干擾科舉考試、考官徇私、師生結黨,趙匡胤規定不准稱主考官「恩師」,考生不能自稱「門生」,不再允許公薦,違者必懲。
據《宋史.選舉》記載,宋太宗淳化年間,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鄉貫,決定所錄取的試卷後,才拆開彌封,避免了考官閱卷時的徇私舞弊。九九九年,禮部考試時,選派官員專司封印卷首。一○三三年,仁宗下詔各州,鄉試考選舉人,都要封彌卷首。
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現考官指使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出考生的字體。宋真宗在一○一五年專設謄錄院,派書吏將試卷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試卷彌封、謄寫法的實行,達官貴人的特權被取消了,平民子弟和貴族子弟有了同等應試的環境。
因為試卷彌封和謄抄制度,還產生了一次誤會,致使蘇軾與狀元擦肩而過。一○五七年,蘇軾到東京汴梁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以其清新灑脫的文風,獲得歐陽修的賞識,本來想評為第一,但歐陽修又一想,世上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鞏莫屬,選自己的學生當第一,難免會引起風言風語,甚至遭到言官的彈劾,於是忍痛割愛,將此文評為第二。沒想到此文正是蘇軾所作。
宋真宗時,監察御史張士遜任考場巡捕官,因有親戚應試,向主考官提出辭職,以避嫌疑。宋真宗受到啟發,為防止親戚關係舞弊,宋真宗下詔推行「別頭試」,即讓與考試官有親戚關係的考生移試別頭,換一個考區參加考試以避嫌。考官在此期間,住在貢院,等考試結束後再回家,以杜絕託關係、遞條子、走後門。由於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一些平民子弟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七九六年,年屆四十六歲的孟郊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抒發了登科後的歡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