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跨進六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相信今明兩天又將是一派萬人齊齊為高考開路的景象。說起高考,在我國還真算得上一件全家關注,萬民矚目的事兒,畢竟這是一場號稱「一考定終身」的重量級考試,所謂寒窗苦讀十二載,出人頭地在今天嘛。
從中學跨入大學,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為升入大學而設置相應的門檻都是必須的,只有跨過了這道門檻,才有機會獲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這道門檻就是所謂的「高考」。一聊起我國的高考制度,難免會有些消極詬病的聲音,但平心而論,在我國十數億的龐大人口基數的國情背景之下,以「高考」來篩選人才無疑已經是一個相對之下最為公平的選擇了。所謂的教育改革,坦白說,目前為止這仍是一個處於嘗試狀態中的思考性命題,即便將來適用,我想也不過是適用於小部分的一線發達城市罷了,終究與我國目前的整體國情不符。
今年是恢復高考四十周年,對廣大的寒門學子而言,能夠有高考並且可以參加高考應該是一項值得欣喜的事兒,因為於他們而言,高考是帶他們走出大山走進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徑,也是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救命稻草。一九七七年至今,這一場考試,影響了億萬中國人命運,亦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經歷,即便是高考已經成為了我們這些「過來人」的記憶時,我們依然會關注高考,關注今年的命題,關注錄取率,關注狀元之名花落誰家……
曾看過一部由央視製作,史岩導演的六集紀錄片─《高考》。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不同社會截面,講述了高考生的個人故事,也體現出社會熱點,從多個側面記錄了二○一四年的高考。如今三年過去,我相信,參考的人變了,但高考留給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記憶和深遠影響終究是會大同小異的。
這部紀錄片中涵蓋了國內形形色色的高考生,講述着他們各自迥異的生活狀況也講述着我們天天都在面對的現實─人生而不等。公益學校的民工子弟,赤貧山區的孤兒學子,出國留學的富裕孩子……人的出身本就不可選擇亦無平等可言,但高考給了他們一個平等的台階,分數給了他們公平的表現力。
紀錄片中的一、二兩集關注了中國最大的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坦白說,紀錄片一開始播放,「高考」那種令人寒毛倒立的緊張感就撲面而來,從片頭那個倒計時開始,觀者似乎就會不由自主地被拉回那個緊張的高三三百六十五天中。然後,片中傳出「高考的號角已經吹響,高三戰士們緊急行動起來,決戰高考」的口號─萬人的誓師。那種震撼程度,那種氣勢真的可以與要上戰場廝殺的前線將士的雄心壯志相媲美。而我作為觀者,並沒有覺得有多麼鬥志昂揚,只覺得渾身不自在,好像下一秒鐘,就將見證血淋淋的現場。也許很多人,會覺得片中所記錄的毛中備考的方法不妥,壓抑了孩子們本該多彩的青春,甚至我也一度這樣認為過,但回過頭來想一想,他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毛中是一所複讀中學,這裏的複讀學生與帶班老師所承受的壓力均非普通高中的師生可以想像的。承受過一次失敗的孩子,在大環境的無奈之下,也只能頂風而上,力克萬難,千軍萬馬戰高考了─並沒有對錯可言,高考如戰場,本就只以成敗論功過。
那麼問題來了,選擇留學的人是選擇了更好的出路還是選擇了逃避呢?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我也是一個曾經是留學浪潮中的一員,但我從不認為選擇留學是為了逃避什麼,也不認為比起高考生來說我找了一條更加容易的「出路」,因為每一份成功都是不易的,每一所大學都設有門檻。甚至,如今回想當初,與中學舊友聚會時,我仍會遺憾錯過了與她們並肩作戰的青春記憶。
有人說,中國的高考經歷過的人都不想再回去了。誠然,當一疊疊堆積如山的白試卷兒和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擺在面前時,任誰都會對那段經歷心有餘悸。但誰又能否認,那樣一種能力,那樣一種毅力是人生的一種巔峰,一種無以複製的鍛煉經驗呢?跨過那座獨木橋,回頭看,那段歲月是好多人在旁邊攙扶着走過的:同學、恩師、家人各個都是高考路上的相助者。而高考之後的人生:沒有人再把難點劃分成課課練,沒有人再為你模擬大考,沒有人再幫你批改作業,也沒有人再為你貼心細緻地打點生活……因為自那以後,人生的路將由自己獨立地走。
至於,出國留學,我想,也不過是提早選擇了獨立地走人生之路罷了。
我曾無緣高考眾生相,但卻在《高考》這部紀錄片裏看到了高考參與者改變命運的決心,這一份決心,是其他任何國家的「高考」體系中不曾見的。無論他國的高考體制如何,適合中國的體制才是最好,「一考定乾坤」既有弊端亦有利端,且看眾人心態而已……
高考中的莘莘學子們,唯願你們以平常心面對今天,面對未來,因為當你們回首今日時便會發現,成敗與否都不過是你們人生中的一天。努力付出,加油高考,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