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外交真真假假,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的外交生涯中,卻遇到一位摯友—權丙鉉。
幾天前,權丙鉉大使從首爾打電話來,說今年是中韓建交二十五周年,他幾天後來北京,除去內蒙古參加植樹外,還想和中國老朋友聚一聚,問我怎麼樣。我當即表示同意。他說那就請我幫助他聯繫安排,我說沒問題,他高興地放下了電話。
結識權丙鉉,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中韓建交秘密談判開始,他作為韓方代表,第一次來到北京。他是職業外交官,曾擔任韓國外交部亞洲局局長,也曾出任韓國駐緬甸大使。他熟悉中國情況,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被選為中韓建交談判代表。但畢竟是第一次來北京,而且是秘密來的,下飛機後,他慎重地觀察四周動靜,緩慢地走出機場。
第一次談判期間,我結識了權丙鉉。當時我是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本來兩國還沒有外交關係,在職外交官是不與對方見面的,但對方一再邀請,就破了例。記得是在釣魚台(國賓館)十四號樓,見面後一起共進晚餐。權丙鉉席間透露,中韓建交談判,韓國國內只有總統、外長幾個人知道,他受命來北京,深知肩負重任,一定要談成,否則無顏面回國。他談話很坦率,也很真誠。我們一起喝了茅台,他也喝了不少。
第二次和第三次談判,進展也很快,韓國承認我們的建交原則,願與台灣斷交、撤館。事實上,權丙鉉來之前,查閱了中國和其他曾與台灣有過「外交關係」國家建交的資料,作好了順應世界潮流的準備。經過三輪談判,雙方基本就建交問題達成協議。
八月二十四日,中韓雙方外長在北京會晤,正式簽署了建交文件。我於九月十二日受命赴漢城,出任中國駐韓國首任大使。中國和韓國,多年沒有交往,我到漢城後,時任韓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室室長的權丙鉉又真誠地幫助了我。他向我介紹了韓國的體制、韓國的國情、韓國的輿論,甚至幫我選擇了哪家媒體可以接受採訪。我們多次見面,我出使韓國的公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幫助下開始的。
這之後不久,權丙鉉受命出任韓國駐澳洲大使,我們只好暫時分開。兩年多後他卸任回到首爾,正趕上中韓建交五周年到來。他懷着對中國的無比熱忱,又投入了慶祝活動籌備工作之中。一九九八年他被任命為韓國駐中國大使,他無比興奮告訴我:「這是我的最後任期,也深知肩負的使命的分量。」他在任期間,不辭辛勞,兢兢業業,完成了國家給他的重託。
特別令人讚嘆的是,權丙鉉卸任駐華大使後,從二○○二年開始,擔任韓國民間團體未來林負責人,每年帶領上百名韓國青年,來中國內蒙古庫布旗植樹,參與當地「綠色長城」工程,十六年來從未間斷過。承受沙漠地帶的風霜雨露,對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來說,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他一直毫無怨言,站在植樹的前列,直至今年虛歲八十。他也是一位有心人,選擇一株樹,掛上他孫子的名字,還悄悄告訴我:「孫子長大,準備帶他來看看。」細看,權丙鉉的臉上還留着這次在內蒙古沙漠地帶植樹遭遇風霜的印記。
經過聯繫,中韓老友聚會如期舉行,中方有中韓建交首席代表徐敦信、中韓建交談判代表張瑞傑參加,韓方除權丙鉉外,還有前駐華大使辛正承,權丙鉉的夫人也專程從首爾趕來。老友相會,分外親切。交談中大家期盼迎接中韓建交二十五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