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令,農諺說:「夏季農活繁,做好收、種、管」,此時,人們進入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季節。宋代詩人陸游有《時雨》詩曰:「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在我國的北方正是麥收夏種的季節,而在南方廣袤的田野裏已是葱綠一片。南宋詩人虞似良在《橫溪堂春曉》一詩中說:「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農諺說「芒種忙,麥上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由於小麥成熟期短,收穫的時間性強,天氣的變化對小麥最終產量的影響極大。這時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黴變及「爛麥場」等,使即將到手的糧食毀於一旦,所以收割、打場、曬糧、入庫都得爭分奪秒。農諺雲:「麥收時節停一停,風吹雨打一場空」、「麥熟一晌,虎口奪糧」。所以「麥收有五忙:割、拉、打、曬、藏」、「麥子入場晝夜忙,快打、快揚、快入倉」。芒種有「春爭日,夏爭時」之說,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搶收農忙。左河水在《芒種》一詩中說:「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農諺說:「夏種無早,越早越好」、「夏種晚一天,秋收晚十天」、「五黃六月去種田,午前午後差一拳」、「晚種一宿,秸矮二指」、「晚種一天,秸矮粒扁」,這都說明了夏種要搶時間。「種」指晚穀、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麥收以後應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上乾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墒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着種」,是指秋季作物的播種也是十分繁忙。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為檢驗誰播種插秧快,還有「打泥巴仗」的習俗。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為了保證夏種有個好苗情,有些地方還有「安苗」農事習俗。每到芒種時節,播種完畢,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農諺說:「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芒種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丟」、「棉花灌在麥收時,十年就有九適宜」這說明了夏管期間水的重要性。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所以在芒種時節的「五月十三」稱為「雨節」,農諺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傳說五月十三這天是關公磨刀的日子,雷聲就是關帝的磨刀聲,雨就是關帝的磨刀水。傳說關雲長的英靈升天後,玉帝賜為「三星都督總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御史」。關雲長受命之後,時常下凡間察訪,呼風喚雨,使世上風調雨順。所以民間建有很多關帝廟,香火很旺。卻惹起南海惡龍的嫉妒,有一年正值莊稼揚花吐穗之時,惡龍趁關公外出之機,張開血盆大口,吸盡江河溪流之水,致使莊稼乾旱枯萎。當關公返回時,俯瞰下界一帶山川,赤地千里,旱情嚴重。關公憤怒異常,於農曆的五月十三日,在南天門外將青龍偃月刀磨得非常鋒利,出征降龍。磨刀水灑落人間,形成降雨,最終擒住惡龍,拔了龍鬚,抽了龍筋,迫使妖龍吐出滿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復了風調雨順的景象。於是,關公每年五月十三日親自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並降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