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閩糉飄香\東瑞

時間:2017-06-03 03:15:49來源:大公網

  又是糉子飄香季節,走過港九新界的一些老街小舖、街邊攤檔,大半個月前就可以見到廣東糉一隻隻排列整齊,遠看就像被捆綁的大閘蟹一樣,等待出售。香港的一些大酒樓、著名的快餐店,都會配合端午節日,推出「賀端陽」的糉券,像中秋前夕的應景月餅券一樣,既可以額外賺取一筆,又成為過節應酬送禮的簡便形式。

  香港人以粵籍為多數,糉子和廣東流傳的一脈相傳,代表作早就定型,即五香鹹肉糉、蓮蓉鹼水糉及瑤柱裹蒸糉之類。閩南糉雖然很少在香港商業線上作業,卻在民間成為一支「地下勁旅」,畢竟在香港居民的大族群中,閩籍人士不少,數量居二。閩南糉或自給自足,或饋贈親友,分享同好,不可小覷。北方糉可能款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中國菜的八大菜系包括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和徽菜,其中粵菜和閩菜就名列榜上,於是粵糉和閩糉的特色,也成為最典型,兩類糉截然不同,各自成一脈。從中也可以看出被日、韓等國稱為「中華料理」的中國菜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這也使我們聯想到中國的應節、應景美食文化,其實已經不單純是一種食品,挖掘其中的內涵和意義卻是非常豐富,記住前賢和先輩,牢記傳統,勿忘我們歷朝中有好寶貝流傳下來。像端午節的來源,簡單地說是兩千多年前,楚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死了,人民為了他的屍體不至於葬身魚腹,就裹糉子投進江中誘引江中生物,糉子遂同時具有了紀念詩人屈原的意義,因其詩悲壯大氣,紀念日又被稱為「詩人節」。當然歷來傳說都必然擁有幾種版本,這都不要緊,最緊要的是中國故事不要被篡改,屈原也永遠是中國籍。當然,富有內涵的節日一旦流傳開來,漸漸演變成世界不少國家甚至地球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也不足為奇,端午節中的包糉子、吃糉子、扒龍舟等活動如今確實已經成為漢字文化圈多個地方的共同習俗。最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是華族人數最多的地方,又以廣東人和福建人為多,端午節包糉習俗一旦越山過海飄傳,還具有了重要的聊解鄉愁的下意識含義。從我們許多朋友的文章和閒聊中,我們都多少知道,包糉包得好的都是我們的母輩和祖母輩。舊日,在節日來臨前夕,她們就自己忙個不停了,先是來往於市集巴剎採購材料,復沉浸於廚房及出入於飯廳,有時會叫女兒搬張小櫈,坐在一側,在不經意的口說言傳中教授個中秘笈,或一些對廚藝有濃厚興趣的女兒耳聞目染、將配料和包法步驟牢記在心,於是,傳統技藝就那樣流傳開來了,一代代連綿不絕。福建人愛說的「古早味」、「阿母的味道」、「阿嫲糉香」等等其實就是傳統和正宗的意思。如今哪裏有什麼傳授「包糉」的專門教授?我們的阿母、阿嫲從民間走過來,就是我們最棒的義務師傅。我的另一半會包正宗的閩南糉,就是得益於我們兩個母親(她們是親姐妹)的真傳。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