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阿克明的祭司「艾爾都奴」木乃伊及其木棺\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六位古埃及人穿越時空登陸香江,進駐科學館,即日起與香港市民「面對面」交流,讓大家了解千年之前埃及人的文化、日常生活與娛樂。
200瑰寶訴說古文明
六具木乃伊昨日率先「會晤」媒體,帶同服飾、樂器、兒童玩具等逾兩百件珍貴文物,展示古埃及文明的奧秘。「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品來自大英博物館,該館的Neal Spencer博士說,這個展覽「跨越死亡」,從服飾、飲食、宗教、音樂等方面,融合最新的虛擬實境、立體光雕投影等科技的互動展品,讓參觀者了解古埃及人如何生活。
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陳淑文介紹,六具木乃伊身份背景不同,包括已婚婦人、神廟歌手、祭司、女吟唱者、幼童及年輕男子,木乃伊的裝飾和製作工藝,也體現了古埃及社會的等級。祭司「艾爾都奴」的木乃伊及其木棺尤其華美,不僅佩戴塗金面具,身前還鑲有珠子串成的織網,特別的是,這具木乃伊的防腐技術十分繁複,「不是慣常的從鼻骨處抽出腦組織,而是直接在腦後鑽洞,填充樹脂」,可見祭司在古埃及地位極高。不過,他的身體狀況與其他幾具木乃伊一樣,出現牙齒、骨骼方面的病症,猜測可能與古埃及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從現場展示的食物來看,麵包、葡萄乾、無花果、石榴等均為甜食。
要穿越千年,為古埃及人診斷病理,原用於醫療診斷的「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功不可沒。研究人員毋須拆開層層裹屍布,就可「透視」一探究竟,木乃伊的性別、年齡及身體狀況等謎團,得以一一解開。
神廟歌手充滿疑團
令人費解的是,其中一具木乃伊是一位阿蒙神廟歌手,她與吟唱者「塔木特」、日前在港開箱亮相的「內斯達華狄特」同樣為女性,但是研究人員找遍了她的內外棺木,都不見她的姓名。掃描顯示,她的足部離開了身體,渾身疑似灑滿黃金碎片,種種疑惑還有待日後的研究拆解。
古埃及人的生活看似遙遠,一些日常物件對我們來說,卻並不陌生。比如在兩歲的哈瓦拉幼童木乃伊展廳,可以看見熟悉的球和木質的陀螺、棋牌、動物公仔等玩具,還有「人字拖」款式的夾腳涼鞋,毛線衣等兒童服飾,原來早在千年以前,這些現代人熟悉的「童年回憶」,就已經在尼羅河谷流行。
由於這些木乃伊來自第三過渡時期、晚期王朝以及羅馬統治時期,歷經古埃及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所以可以看出他們的製作技巧與風格,也在不斷演變。到羅馬統治時期,埃及仍有製作木乃伊習俗,但泥紙棺取代成本高昂的棺木,歐洲風格融入木乃伊外觀。是次展出的年輕男子木乃伊即是其中的代表,面上沒有裝飾傳統的面具,而是附一塊羅馬風格的「木乃伊肖像」,不過,掃描出的畫面顯示他生前過重,與肖像中的瘦削形象不符。
該展覽即日起至十月十八日,在香港科學館展出,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大英博物館託管會聯合主辦,香港科學館和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是「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展覽之一。有關展覽及其相關活動的詳情,可瀏覽網頁hk.science.museum/ms/el2017,或致電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