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過端午,賞端午文化/遐 邇

時間:2017-06-01 03:16:01來源:大公網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文化內涵,儘管每個節日都與吃有關,但除了吃之外,還有不同文化風俗。端午節也是如此。更不同其他節日的是,不能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安康」。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其實,端午節的名稱多達二十幾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儘管多數節日都是快樂的節日,但唯有清明節、端午節等少數幾個節日,不是快樂的節日,而是紀念或祭祀的節日。端午節,最重要的是祭祀的節日。

  眾所周知,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其實,五月初五更是一個悲壯的日子,不僅有屈原投汨羅江,還有伍子胥被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的故事流傳於世。所以,端午節是個祭祀的日子,相互之間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有人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不是。糉子有棱有角,它的棱角就像是一把刀子,可以達到將病魔、災害剷除的目的。在我看來,這個意義更像端午節的本來意義。

  農曆五月是仲夏,端午節的本來意義更像是夏節、五月節。夏天到來疾病多發,尤其是皮膚病多發,端午節的這一天,人們用蘭草進行沐浴,就是為了將即將產生的疾病和瘟疫驅走。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這才是過端午節的真正意義。當然,中國的節日都離不開吃,中國人對吃有講究更有研究,端午節在民間就有一吃、二拴、三採的說法,更體現了中國吃文化的特色。

  據稱,「一吃」要吃五黃,需要吃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如吃蛋黃喝黃酒,也可以是黃瓜。更有意思的是,這個「黃」字還被指這個季節青黃不接的「黃」,吃黃色的食物寓意接上了。這不就是一種心理安慰嘛。「二拴」就是要拴葫蘆、掃把、五毒圖,代表着福、祿,生命的延續安康,可以將壞的東西掃除,五毒圖則表示以毒攻毒。「三採」就是採艾蒿,通過採艾蒿把霉運、不好的東西驅除乾淨。甚至端午節民間還有戴五彩繩的說法,老人將五個顏色的繩子拴在孩子手腕腳脖子上,第一場雨出現彩虹時,再把五彩繩扔進流水中,寓意驅走疾病。還有掛小辣椒、老虎鞋,孩子頭上寫上王字的習俗,這樣孩子就不鬧了,也是為了驅除災害、瘟疫。

  清代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曾這樣記述:「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糉子相饋貽,並副以櫻桃、桑葚、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等物。其祀先者,仍以糉子祭櫻桃、桑葚為正供。亦薦其時食之義。」而在《京都風俗志》中也說道:「富家買糕餅,上有蠍、蛇、蛤蟆、蜈蚣、蠍虎之像,謂之五毒餑餑,饋送親友,稱為上品。」而在我看來,我們過端午節,不只是要品嘗中華美食文化,還要欣賞端午特有的文化。我以為,端午節有兩個基本的文化內涵,一是基本要義是要驅逐病魔,二是紀念偉大的屈原先生。當然,也可能有我們沒有發現的意義,據稱端午節起源之說達十多種。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