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看,畫中女子的長髮/李 夢

時間:2017-06-01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米萊斯畫作《奧菲利亞》 作者供圖

  我身邊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為自己的頭髮苦惱過。頭髮多的,覺得不夠清爽,尤其到了夏天,像是戴着一頂厚帽子;髮量少的,每次梳頭或者洗髮的時候,見到掉下的頭髮總會心疼不已,像是再也不會長出新髮似的。我想到自己綁馬尾的年紀,也曾經因為那一頭又硬又密的頭髮而困惑,後來索性剪短,眼不見心不煩,無牽無掛。

  過往畫家筆下的女子,少有像我這樣不管不顧的性格,而且,在那個女性不被允許剪短頭髮的年代,女孩子常常要花費眾多時間和心力來打理她們的頭髮。對於畫家來說,見到女子梳洗頭髮是一件十足浪漫的事,既有些世俗煙火氣,又不乏女性特有的性感與繾綣,無怪像德加(Edgar Degas,一八三四─一九一七)這樣的畫家,會不厭其煩描摹女子梳頭的場景呢。

  我曾在此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這位活躍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派畫家。德加曾說過:「我對鮮花不感興趣,聞了會打噴嚏。只有真實的才讓我動心。」這位有錢人家的公子不去經商,不關心金錢,偏偏喜歡畫畫。而他雖然看上去挑剔又嚴厲,卻是細膩且敏感的,從不熱衷浮誇與華麗,反倒樂意從普通平凡卻生機勃勃的場景中汲取靈感。這幅創作於一八九○年前後的《正在梳頭的女子》即是一例。

  乍看上去,《正在梳頭的女子》無甚特別:一位身材稱不上姣好的女孩背對觀者而坐,盤腿,裸着身體,看樣子像是剛剛沐浴完畢。女子正在梳理自己濃密的紅髮,頭髮被統統撥到眼前來,露出脖頸以及背部的曲線。除去這幅作品之外,德加還創作過不少以女子梳洗頭髮為主題的畫作,可唯有這幅作品,讓人覺得又親切又神秘。

  畫中女子背對而非面對觀者,我們見不到她的表情,只能猜想她此時的心情。她為什麼沐浴梳頭?是結束了一天工作之後的放鬆與休憩,還是準備精心打扮一番出門會見朋友?畫家並未詳說,只截取這尋常的一處場景,以近距離的視角與並未刻意美化的筆法將其呈現出來。觀者與畫中人的距離被拉近了,且觀者透過猜測與想像,更容易將自己帶入畫作的情境之中。

  如果說德加畫中身形豐腴的女子與她的一頭紅髮象徵了某種生動熱烈的性感以及情慾,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一八二九─一八九六)筆下的《奧菲利亞》(Ophelia)則將觀者引入一重淒美孤絕的氛圍中。

  奧菲利亞與哈姆雷特的故事,大家都再熟悉不過。在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作品《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深愛王子,但種種現實阻力讓相愛的兩人結合無望。甚至,單純的奧菲利亞被命運嘲弄擺布,被迫成為王子復仇計劃中的一枚棋子。奧菲利亞得知真相後心痛不已,精神恍惚中失足溺水而亡。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被哥哥形容為「五月的玫瑰」,而玫瑰嬌羞脆弱,似乎也暗示了女主角的悲劇命運。

  英國畫家米萊斯是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創始人之一。他和他的同伴不滿於當時學院派形式大過內容的僵化風格,轉而從拉斐爾等人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中尋找參照。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當印象派、後印象派甚至表現主義紛紛登場的時候,米萊斯等人仍將寫實與逼真的造型技法奉為圭臬,確有些反潮流的勇氣與執著。

  在《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七場中,作者如此描寫奧菲利亞的死:「她連人帶花一起落下嗚咽的溪水裏。她的衣服四散展開……嘴裏斷斷續續唱着古老的謠曲……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而米萊斯在呈現奧菲利亞溺水情境的時候,幾乎完全依循莎士比亞的文本。女主角浮起在水面上,睜着雙眼,雙臂張開,像是仍懷着期待與憧憬,引人憐憫。她的身體被眾多花木環繞,有象徵純潔的雛菊,象徵永恆與愛的紫羅蘭,以及象徵思念的三色堇等等。

  奧菲利亞捲曲的長髮以及衣裙浮在水面上,與水草扭纏在一起,隨波紋浮動。這是一幅艾倫坡式的場景,美至極,也絕望至極。長髮、衣裙與胴體所承載的美,卻最終敵不過嫉恨與死亡,這是畫中人的哀歌,也是莎士比亞與米萊斯藉着文本與畫作的一聲喟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