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沙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內貌
早年天主教傳教士在新界鄉村建立許多聖堂,有些由村屋改建而成,有些由傳教士設計興建。二戰後隨着人口結構改變,鄉村的崇拜活動已停止,村中的聖堂亦廢置多時,日久失修。最近有一班天主教神父和教友組織起來,探討修復和活化西貢區的棄置小堂,希望展示傳教士走過的足跡,讓教友前去朝聖。
西貢半島遍布頗多棄置的舊聖堂,上世紀八十年代,公教童軍組織接受了天主教香港教區的委任,管理白沙澳的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北潭涌的聖母七苦小堂及黃毛應的玫瑰小堂。他們在該處活動,同時作出適當保養,令建築物的生命持續下去。
白沙澳的聖堂由米蘭外方傳教會的和神父於一八八○年興建,一九一六年再建新堂,六○年命名為「聖母無玷之心小堂」。隨着村民外移,聖堂已停止宗教活動,二○一一年起交由東九龍一一七旅童軍管理。
這聖堂是金字頂的鄉村式建築物,門口開在山牆下方,頂端豎立十字架,門楣刻了AM的聖母標誌,並寫上代表「愈顯主榮」的AMDG字母。牆身附有鐘樓,拉動繩索便能敲鐘,昔日用來通知村民前來祈禱。聖堂內擺放兩行單人跪櫈,這種跪櫈在今天甚為罕見。它們本屬於港島的嘉諾撒聖心書院,由於該校不再使用,結果被運來偏遠的白沙澳,為這座聖堂增添古老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