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者聚港研討民國歷史

時間:2017-05-31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與會專家合照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近年大量檔案及民國時期人物的日記、回憶錄等新史料的公布和出版,對豐富和加強中國近代史、特別是民國史的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研究所金禧之年及進一步推動民國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於本月中旬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內地、香港、台灣及海外的近代史研究專家學者共三十五人參與本次會議,從禮俗儀式、文化認同、思想光譜等多個角度,解讀日記、自傳、回憶錄等材料還原之下的歷史。

  前人日記助解疑團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於開幕禮致辭中表示:「閱讀前人的日記,逐漸由一種嗜好,變成研究歷史的資料和方法。不過,民國以後的歷史和人物資料多如牛毛,日記成千累萬,不能一一盡讀,因而我們採用集體閱讀的方法,翻一翻民國時期的日記,希望解決複雜的疑團,還原部分歷史真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天石於主題報告中,以蔣介石日記為分析文本,結合其他史料,探討其兵敗退台後思想變化及「革新」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審徐思彥於論文報告環節,從竺可楨、邵元沖、劉大鵬等人的日記中,觀察到民國時期的殯葬習俗存在亦新亦舊、中西並存的現象,並指出民國時期的追悼會出現了政治化、革命化的變味。

  多種史料綜合研究

  日記能夠呈現歷史人物不同時段的自我。在日記中,可以嬉笑怒罵毫無保留,也可以隱藏自己;而自傳則有諸多避諱和隱藏,儘管它透露歷史人物內心世界、總結其行為,比別人的傳記記錄描寫得更為深刻;回憶錄則相當主觀,有時怕得罪人或受迫害不敢實錄;口述歷史可以不斷追問受訪者,但記憶可能會出錯,或訪問者本身有主觀傾向和目的。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院士張玉法於主題報告中評估日記、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的史料價值,在他看來,四種「自畫像」對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但都以自我為中心來品人論事,會出現隱惡揚善、文過飾非的現象,因而不能單獨作為研究材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