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節,萬物鬱鬱葱葱,一派生機盎然,引發了文人騷客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一些吟誦小滿的詩詞也是層出不窮,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中寫道:「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描寫了小滿之際,南風吹拂着田野裏百草萬物,村莊茅舍,正在灌漿的嫩綠麥穗,隨風搖曳的肥厚的桑葉,在美麗的田園中,農民正在澆灌麥田保墒情和桑園養蠶的農事活動。詩人期盼當年有個好的收成。
祭車神、搶水源。現代畫家、詩人吳藕汀的《小滿》詩云:「白桐落盡破簷牙,或恐年年梓樹花。小滿田塍尋草藥,農閒莫問動三車。」詩中的「三車」是指水車、紡車、油車。農諺也有「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之說。這裏包含了一個小滿習俗:祭車神。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在我國的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相當於乳熟後期,「小得盈滿」,還未大滿。所以叫小滿。此時,農作物不能缺水。而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正是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裏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所以農諺說「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時節,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要啟動水車,澆水灌溉。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所以在一些農村有個古老的習俗,即祭車神。在神話傳說裏,車神是一條白龍。在小滿時節,人們在水車上放上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有的還會在祭品中供上一杯清水,祭拜時將清水潑入田中,有祝願水源湧旺的意思。
在一些地方,小滿當日還舉行「搶水」儀式。由村中年長者或族長為執事人,約集各家各戶,安排搶水事宜和準備工作,這天黎明時分,人們即集合出動,燃起火把,滿山遍野燈火輝煌,在水車旁吃麥糕、麥餅、麥團。這時,執事者敲打鑼鼓為信號,人們也擊打一些器具相和,現場氣氛非常熱烈,人們踏上小河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水車一齊踏動,引河水灌溉入田,直到把河水車光為止。唱大戲、敬蠶神。宋代詩人邵定有一首《繅車》詩:「繅作繅車急急作,東家煮繭玉滿鑊,西家卷絲雪滿籰。汝家蠶遲猶未箔,小滿已過棗花落。夏葉食多銀甕薄,待得女繅渠已着。懶歸兒,聽禽言,一步落人後,百步輸人先。秋風寒,衣衫單。」這首詩詞描述了養蠶繅絲的情景。
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絲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我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蠶是嬌養的「寵物」,很難養活。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熟、乾、濕等均影響蠶的生存。小滿時節,正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人民都對蠶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由於蠶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日,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和養蠶有個好的收成,因此人們在小滿時節舉行祈蠶節。祭祀活動非常熱鬧,很多地方都興建有祠堂,供奉蠶神。在小滿時節,還要專門請戲班唱戲慶賀。在江南蠶絲之鄉,都建有一座古典廟堂式的「先蠶祠」,門樓飛簷斗拱,氣勢軒昂,正殿裏供奉着始祖軒轅、神農和嫘祖三座塑像,嫘祖是黃帝的妻子,傳說她教會百姓養蠶繅絲,是絲綢行業的祖師爺。祠內建有氣派的戲樓,每年小滿前後,由當地的絲業公司出資,請來有名的戲班子和紅角名伶,在此唱三天大戲,內容都是喜慶吉利的唱詞,不能出現「死」、「傷」之類的容易生起歧義的詞語。每天都有數萬人前來觀看,熱鬧非凡。因此這個節日充滿了濃郁的絲綢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