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熱播,李達康出盡了風頭,受捧程度甚至超過男一號,這得益於演員吳剛的精彩演技。劇中的李達康,心裏只想着工作,不搞腐敗,不養情人,鐵面無私,生活乏味,用他妻子歐陽菁的話說,是個「官呆子」;同時他也有很多缺點,比如獨斷專行、脾氣急躁、工作方法粗暴等,但不失為一個好官,這也是觀眾喜愛這個人物的重要因素。
在李達康的弱點中,有一條非常鮮明,那就是「愛惜羽毛」。他不近人情,越是親近的人,越是苛刻,連妻子都沒法利用他的權力撈取好處。歐陽菁出事後,李達康說了這麼句話:「還好她被堵在國門之內,如果也像丁義珍那樣逃出去了,我怎麼向黨交代?」話中的隱情,無非是怕玷污自己的政治清譽。最典型的是對待易學習。易學習是個扎實幹事的好幹部,還為他頂過雷,有恩與他。但他從不向組織推薦易學習,致使易被埋沒多年。省委書記沙瑞金問他,他說和易學習工作上沒有交集。這根本是藉口。沙瑞金一語點破,那你當了省委常委後,也沒有推薦啊?你就是太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了。
愛惜羽毛,出自漢代劉向的《說苑.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後以「愛惜羽毛」比喻官員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愛惜羽毛的李達康,畏懼輿論會說他任人唯親,或者是搞小幫派,所以不敢也不願推薦易學習。易學習的被埋沒,難道不是國家的損失(當然,易學習被埋沒,還另有他因,這裏只探討李達康的因素)?
像李達康這樣的官員,在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了,比如清朝的林則徐。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林則徐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的林則徐,一個是真實的林則徐。士大夫的林則徐是主剿派,迎合了士大夫的心理和百姓的願望,是百戰百勝的,是民族英雄;真實的林則徐則是覺悟的,他知道清朝的實力不如英國,戰則必敗,「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所以他認為應該「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器」,應向英國學習。他把這些想法寫信說給朋友,但是,他要朋友不給別人看,看完之後把信箋燒了。這是他的私函,寫於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林則徐坦言,因為愛惜清譽,懼怕清議的指摘,所以不敢公開提倡。
清議,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被清議褒揚的人往往為萬民傳頌,而遭受清議批評的人則往往仕途蹇滯。為官者一旦觸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里,不許再入仕。因此,古代官員對清議非常在意,林則徐也不例外。後人評價此事,說林則徐太愛惜羽毛,認為他應該站出來,大膽呼籲改革。但呼籲出來會怎樣?一定會受到清議的指摘,士大夫階級既不服輸,當然不主張改革,民意更不容忍厚彼抑己。蔣廷黻說,「林則徐後來又做了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二十九年九月,又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林則徐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應詔前往,但在十月十九日逝於中途。終是將清譽永留在了史冊。倘若他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歷史又會如何評論呢?
就像現在的觀眾,都在猜測《人民的名義》若有續集,李達康會發展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