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朋友訪港,請到家裏坐坐。一進門他們就說:「怎麼這麼小?」「七百多平方尺,老大不在家,三個人住,在香港算中等偏大了。」我說。聽了我的話,他們就在嘴上「嗞!嗞!嗞!」還搖頭。
我這樣介紹,如果你是香港人,一定會附和「是的,是的」,予以認可。在香港,我們拋開普通市民不說,即便那幾個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巨頭,他們在香港的家,未必能大過同等富有的,甚至低一級別的美國富豪的家。
康州南部的格林威治一帶,豪宅雲集,喬治和海倫說帶我們去兜一圈。
一路上,聽他們講美國的富人區:「西部的洛杉磯比華利山莊,是西部的富人區,住了不少荷里活娛樂大亨。中部的富人區在得州,以石油大亨為代表;東部康州的格林威治,是美東富有的小鎮,紐約的很多金融大亨以此為家。」
小鎮六萬人口,距曼哈頓一個把小時的車程,這裏美麗、安靜、整潔,犯罪率極低。CNN二○一二年,將其評為最適合居住的城鎮之一。長期以來,小鎮居民以醫生律師家庭為主,近年搬進了不少大財團總裁、高管,以及華爾街金融大亨。
汽車在區間行駛,豪宅就在眼前。有的深藏密林,獨立而居,花園環繞,以草甸、森林、湖泊為伴;有的矗立在平坦的原野上,莊園似的,無遮無掩、坦坦蕩蕩,周圍見不到其他人家;還有的,修得像碉堡,像宮殿,亦真亦幻,好比歐洲中世紀貴族的家園。宅子通常附帶籃球場、網球場或高爾夫球場等,場地按正規比例而建。太大了,目之所及,整個世界似乎就屬於那一戶人家。行駛中,海倫指着其中一家的高爾夫球場,說:「這家人的高爾夫球場,接待過時任總統克林頓。」
「他們怎麼需要這麼大的房子?」我頗有點看大觀園的感覺,也明白這話問得很傻。「face!」「面子!」喬治和Joy,一人用英語,一人用漢語,幾乎同時以中國式的幽默予以評說。他們懂這個流行詞。
中途我們迷路了,喬治根據陽光的高低,判斷當時所處的位置。我先生說:「可以安裝GPS。」海倫卻說:「喬治考慮過,但是他相信自己的智慧足夠用,不依賴那玩意兒。」為了便於我們觀看,喬治把車開得很慢,說:「不好停車,這一帶的安保嚴厲,如果停車,可能引起關注。」「我們會不會被指責『車速慢得不正常』呢?」Joy有點擔憂。「哈哈哈!我是老人家!反應慢啊!」大家一陣大笑,他首次稱自己是老人家。
靠近海邊的宅子是另一番景象。面朝大海,房前草坪一大片,綠茸茸的,再往前,才是大海。海邊有小木屋,內置出海揚帆器材,木屋前有帆船停着。豪宅、木屋、帆船、大海,如果拍下來,張張都是風景畫。
轉來轉去,就下午了。我們在一個叫John Beach的海灘停車,擇椅而坐,面朝南方,隔海與紐約長島相望。長島上沒有高樓,全是平房。「聽說長島是美國的富人區,是嗎?」不少中國人有這個概念,我也有。「為什麼這樣講?」海倫反問。「或許與宋氏家族有關吧。宋家代表財富,宋家大姐生前住那裏,擁有大宅。」我這樣解釋。「比不上格林威治這邊。」喬治說。一會兒,有兩個說普通話的女人散步過來。海倫說:「近些年,有中國人進住這一帶了。」話者無意,聽者有心,我在心裏琢磨那兩個人的身份。
房大也是家,房小也是家。港人的家雖小,卻都深愛着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