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見到一位三十多年沒有見過面的華人朋友,相互熱烈擁抱,往事歷歷在目,激動和喜悅相疊,難以復加,有點忘情。
我和這位朋友相識、相交於異國他鄉,同在一個國家的首都居住過一段時間,互相間有過較多的往來,聊過各自的家事和他鄉事,算是非常投機的一類。別離後,因為相距遙遠,加之缺少聯絡途徑,我們兩人三十三年從未謀過面,也沒有任何聯繫。然而,歲月蹉跎卻互相沒有忘記,時間久遠卻依然牢記着對方的形象,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說起來話長。我們倆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和寶島台灣,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相識於中美洲,屬「萍水相逢」。我比他年長近二十歲,年齡相差幾乎是「一代人」的相隔,但卻「一見如故」,沒有陌生感,連「代溝」都沒有,相互「緊密」容納,可以用「親密無間」相形容。是「同胞相親」,是「稟性相投」,還是如同一般人常說的「有緣分」,恐怕誰也說不清楚。但是,誠如朋友在我們相見後發來的微信所言:「人很奇怪,有些人天天見,過了幾個月就忘記了;有些人在一起時間不多,可一輩子都記得。」對此,「心有靈犀一點通」,我也確有同感。
在我們相聚的那幾年裏,我和我的夫人一起受命於海外;他則有一個三口之家,即他、他的夫人和一個剛剛牙牙學語的女兒。我們同住於一個都市,相識後自然會有往來,經常在各自的家裏聚會,有時也會結伴到郊外去度周末。由於他們是「當地人」,對我們的關照自然會更多、更經常。不過,我們兩家親密無間的經常來往,體現的是以誠相待,體現的是互相關心,更體現「朋友相交淡如水」的境界,堅持的是一般的「禮尚往來」,不虛假,不越界,更沒有庸俗的做法和套路。可能正是這樣的一種相互理解,使得我們之間的友情深入了各自的心田,深厚而長久。
有句古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好、再深的友情也有分離的時候。我和我的夫人在那裏的工作任務完成以後,奉命回國,也結束了我們和那位朋友及他的家人的相處。未曾想,我們的離別竟然長達數十年,而且幾乎杳無音信。直到新近,我的這位在國內南方城市有投資的朋友,從我國的駐外機構中找到我的電話,幾經周折,終於同我通上了話,並約定在北京相見。兩人事隔那麼多年後在電話裏首次「相遇」產生的喜悅,自無需細言和描繪。
至於見面時的場景,我在本文開頭處已經有所交代,也不必再作贅敘。我深信,各位一定理解,我們的這種未受時間和空間隔斷的友情,應該反映出我們相互記憶於心田深處的自然情結。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交友是人之常情,也是做人之道。朋友有多有少,也有淺有厚,但是,個人在交友中要「貴於誠」,這是我在結交朋友中的深切體會。至於對方的態度,則另當別論。當然,我和我的這位朋友之間的友情關聯,事實已經證明是相互的,是雙方都含有主動,否則不會有今天的故事。不過,我依然想強調,缺少自己的主動和真誠,友誼終難持久。
以誠心去交朋友,去對待朋友,是我深切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