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許壽裳在《日常生活》裏有這樣一段話:「關於線裝書,內容有缺頁的,他能夠抄補;形式有破爛的,也能夠拆散,修理,重裝完好;書頭污穢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乾淨;天地頭太短的也能夠每頁接襯壓平,和北平琉璃廠肆的書匠技術一樣高明。」這段話裏的「他」,不是別人,正是許壽裳的同窗好友魯迅。魯迅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從許壽裳這段話可知,魯迅還是一個手藝高超的藝人。
清末民初,北京廠甸附近有個琉璃廠。那兒書店林立,應有盡有。一九一二年,魯迅應蔡元培之邀,開始到北京教育部任僉事,公幹之餘常常就到那兒淘舊書,可是一些淘到手的舊書,由於破損,或者缺頁,無法正常閱讀。魯迅就讓書店裏的夥友幫忙加以修復。比如一本厚厚的宋版破書到了那些夥友手裏,時間不大就能完好如新。魯迅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漸漸地也能像書店裏的那些夥友一樣修復舊書了。每次魯迅到琉璃廠肆淘舊書不是一本兩本,往往幾十本,甚至上百本,其中有個叫本立堂舊書店裏的夥友一次就收到魯迅送來的舊書達一百本。有時書店夥友忙不過來,魯迅乾脆自己修復舊書。魯迅在北京任職時,有一間房子專門用來藏書,有些人慕名而來,離開時常常欲隨手取走幾本。魯迅不拒絕,當場應允。只是有些人把書還給他時,已經污損得不像樣子了。《太平廣記》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至北宋初年的短篇小說總集,全書共五百卷,九十二大類,輯集了六千九百七十個故事。其特點主要是「廣」。比如從六朝到宋初的小說幾乎全部包括在內,代表了中國文言小說的主流。當初魯迅從琉璃廠肆淘來時就有不少本缺頁,好不容易讓琉璃廠肆的夥友修復好了,魯迅視如寶物,百般珍愛。誰知讓別人又弄得污損了,魯迅心疼之餘,就着手修補這部被人污損了的《太平廣記》一書。
魯迅一有新作出版,都不忘贈送許壽裳。許壽裳從書店裏淘到什麼好書了,往往也不忘記饋送魯迅。《越縵堂日記》是晚清官員李慈銘積四十年心力,銖積寸累而寫成,這部書不僅記載了清咸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朋蹤聚散、人物評述、古物考據、書畫鑒賞、山川遊歷及各地風俗,足資後世學者參考,同時書中也記錄了李慈銘的大量讀書劄記,「略如四庫全書提要之例,而詳瞻過之」,學術價值極高。許壽裳就把自個購得的這部書贈送給魯迅。當初,這部書跟過去魯迅從琉璃廠肆淘到的一些舊書一樣也是需要修復的。比如發現這部書一些書頁上有黴斑,魯迅就小心翼翼地用浮水石把這些黴斑清理掉。遇到破損處,魯迅就在底下托上襯紙,把破損的地方補好。總之,夥友是怎麼修復舊書的,魯迅就怎麼去修復舊書,甚至在修復這部書的過程中,魯迅精力高度集中的程度比書店夥友還要強。遺憾的是魯迅在後來,也就是一九二六年秋回藏書屋時,《越縵堂日記》這部書被弟弟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沒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