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顧祿的《桐橋倚棹錄》描繪蘇州聲色犬馬之娛的盛況,提到虎丘山下的飯館以斟酌橋旁的三山館和引善橋旁的山景園最為出名。兩者址連塔影,門停畫舫,屋近名園,生意極好。三山館所賣滿漢大菜及湯炒小吃多達一百四十九種,點心多達二十六種。「菜有八盆四菜、四大八小、五菜、四葷八拆,以及五簋、六菜、八菜、十六碗之別」。一家酒樓的名堂就這麼多,難怪顧祿引沈朝初《憶江南》雲:「蘇州好,酒肆半朱樓,遲日芳樽開檻畔,月明燈火照街頭,雅座列珍饈。」惜乎太平天國時毀於兵火。這次帶美國學生參觀老字號得月樓,多少捕捉到了當年蘇州菜的餘韻。
觀前街太監弄的得月樓總店是個飛簷翹角、粉牆黛瓦的古典兩層小樓,行人遠遠就能看到店外嫦娥奔月的燈箱。大門口的招牌紅底金字,二樓窗外的則黑底金字,寫的都是「得月樓」。門外還有紅底金字的行書對聯:「吳地明廚遠來近悅,瓊樓玉宇醉月飛觴」。走進大門,右手是大堂。迎面是「左右開弓」的紅木樓梯,通向二樓的包廂,半樓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畫很有氣勢。
我們一行十八人一進門,周靜嘉總經理就請我們進二樓包廂。然後,她先介紹餐館歷史,再請廚師長點評當晚菜式。得月樓最早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虎丘半塘野芳浜口,為盛蘋州太守所築,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周總特地找出明代戲曲作家、蘇州舉人張鳳翼曾賦的《得月樓》詩:「七里長堤列畫屏,樓台隱約柳條青,山公入座參差見,水調行歌斷續聽,隔岸飛花游騎擁,到門沽酒客船停,我來常作山公醉,一卧壚頭未肯醒」,還讓我幫着翻譯。
《桐橋倚棹錄》載,得月樓位於山塘河的半塘橋和普濟橋之間,與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文人雅士泛舟運河,往往在此逗留,喝上幾杯。包廂牆上金碧輝煌的壁畫就記錄了當年人頭攢動,客似雲來的盛況。後來搬到石路,一九八二年在觀前街恢復老字號,二○○六年轉制,現為股份制公司。接着,廚師長為大家介紹蘇幫菜特色和當晚菜式。這位中國烹飪學會認證的大師強調,蘇幫菜的三大特點是:非時不食,鹹中帶甜,吃火候,常用燉、煨、燜、蒸等方法,船菜、船點也是一絕。美國學生好奇木船上燒菜不會起火。專業人士答:當時用小爐灶、木炭,很多菜事先準備好大半,到時只要加熱就行了。
當晚菜式都是蘇州這個季節的特色菜。涼菜中的拌馬蘭頭,熱菜中的火腿丁蠶豆都用了春天才有的食材,清鮮可口。葷菜中,櫻桃肉是春天獨有的紅燒肉(冬天則要吃蜜汁火方),不僅色澤艷紅討喜,而且肉皮上畫出櫻桃大小的形狀,周圍用碧綠的草頭作為陪襯。嘗一塊,肥肉細膩,瘦肉軟熟,不油不柴,火候恰到好處,濃郁入味。松鼠鱖魚是招牌菜,酸甜適口,全無腥味,學生吃得讚不絕口,說遠勝在南京吃過的松鼠鱖魚。
還有兩道鴨菜:香酥湖鴨用鴨肉醃製後先炸再燉煮,爛熟入味,還用一圈白麵饃饃圍住,同吃可解膩。甫里鴨羹是得月樓的特色菜,鴨肉切成小丁,加薺菜末同煮,美國同事特別喜歡。菜式的裝盤也經過精心設計。搭配深棕色照燒牛肉粒的深紅「玫瑰」,加荸薺、雞頭米、菱角同炒的白色得月小炒所配的粉紫「薔薇」、翠綠的蠶豆配的橘紅「小鳥」,都用蘿蔔或胡蘿蔔雕刻而成,不但和菜的顏色相得益彰,主題也對景。點心中,魚肉春卷小巧玲瓏,餡心包入魚肉,外面灑上芝麻,好看又好吃。上過《舌尖上的中國2》的玫瑰小方糕名不虛傳,潔白的外皮中透出艷紅,餡心細膩甜美,讓本來就愛甜食的美國學生意猶未盡。最後端上來的揚州炒飯內容豐富,色澤艷麗,可惜大家都吃不動了。吃完晚餐,得月樓老總還給每人贈送精心列印的當天菜單和介紹餐館的CD各一份,我們也回贈為這次美食遊特地設計、製作的T恤衫,並和周總、大廚合影留念。周總熱心,指出一條從飯館走到平江路的近路。我們得以在運河邊消食、散步,在槳聲燈影中結束了蘇州遊的完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