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朋友的建議,寫出關於喝茶的短文後,朋友又說,你為什麼不也寫寫有關酒的感悟。想想,真的腦洞大開,確實意識到有點東西可以說說。
退休以後,我經常張羅朋友、同事一起喝酒,也能和他們湊在一起喝一點,應付一般的場面還從來沒有失過態,因而許多人認為我能喝酒,喜歡喝酒。其實,我對各類的酒都興趣不大,一個人吃飯時極少喝酒,儘管我家裏藏有很多的酒,各種類型的酒,包括中國酒、外國酒,其中還不乏名酒。
我張羅酒,是因為我認為,「酒」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和精神,是每個民族體現、張揚自己傳統的工具之一,還是一種國際通用、不可或缺的交際手段。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無酒不成席」,應該就體現這樣的兩重含義,我對之深信不疑,在工作時期我還經常使用。因此,我推崇酒,敬重酒,但從不酗酒。
關於酒,我知道的並不多,但在實際中很注意對它被運用的觀察。
據說,中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兩者的歷史都很悠久。酒,作為一種飲料,世界各國都有,且受到普遍的喜好和歡迎。據聞,加勒比和中美洲還有幾個國家在為爭奪朗姆酒的發明權訴諸法律,足見世界對酒的重視。
我到過中國的所有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區,也到過世界上五大洲的不少國家。我發現,各地、各國都有酒,在中國更是遍地開花,品種齊全,名目繁多;使用酒文化的也很普遍,而且各有特色。我還體驗到,很多地方都還以酒為媒推介自己,或用酒為促進發展的手段,實效很不錯,說明酒的作用確實不應該被低估。
在國外,我參加過各種形式和範圍的宴請活動,有官方的,有私人的;有宴會型的,有酒會型的;有主人要求穿燕尾服的、有幾個人隨意閒聚的,方式應有盡有,但是場場都必定會有酒。不同的場合,使用的酒品種不一,酒具各異,配的菜餚也多有相應的特色。不過,一般而言,從無勸酒的習俗,只是主人在致辭結束時提議在座的人「乾杯」,當然並非是要求「真乾」,只是一種表示敬意而已。
其後,願意喝酒的可以任意,自然有服務人員不時添加;不想喝酒的,可以從頭至尾不動酒具,也不會有人相勸,對場面也無影響。我覺得,此種用酒習慣,或者用酒文明,我們可以從實借鑒。
與這樣的酒文明相反,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以「本地風俗」為辭,千方百計地勸人,甚至明着暗着地強迫客人喝酒,非醉倒幾個不收場。其實,這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對酒文化的庸俗做法和實際上的破壞,還並不利於地方的聲望。對此,地方政府應有責任地予以正面引導和積極糾正,不應放任,更不能宣導。
周總理關於對外交人員在外事場合飲酒「不超過本人酒量三分之一」的規定能夠形成為鐵一般的紀律,是因為它既是外事工作的需要,也是周總理對外交人員的親切關懷和真誠愛護。試想,無論是作為主人,還是作為應邀的客人,在飯桌上酩酊大醉,非但失態,更必然誤事,豈能被允許。我每次以主人身份宴請賓朋,不僅自己嚴守這項紀律,還很注意客人對酒的反應,看到有願望於酒的,我會盡量讓之盡興,讓他感到高興和滿意,有時還會盡可能地予以陪同;對於不善酒的,則從不勉強。我堅持這樣做的結果是真誠的朋友越來越多,工作成效也越來越明顯。
有一種理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適度地飲點酒有益於健康,我對之頗為贊成。我有不少與我年齡相仿或者年長於我的朋友,其中不乏願意經常甚至天天喝酒者。交往中,他們會談及對喝酒的認知和體會,告訴我「不越界地」飲酒對他們身心健康的益處。從我的觀察中,我深感他們不是在找喝酒的由頭,而是酒對他們健康的實實在在作用,我每每給他們以「點讚」。
經常有人,還有不少文學作品,把「酒、煙、色」三者聯繫在一起,談及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作用。我不想參與有關的討論,只是覺得,三者獨立而言,兩性關係是人類繁衍的需要,酒是人類文明的具體體現,煙則完全有害無益。至於「把酒助詩」的風雅已經「失傳」,好像也無需有意識地去予以恢復。當然,如果有文人雅士願意組織並實踐,也未嘗不可。
我始終認為,堅持不過度用酒、不過量飲酒,健康地推進酒文化,是各國都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