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人畫裏的怪癖/姚文冬

時間:2017-05-13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元代畫家鄭思肖作品《墨蘭圖》/資料圖片

  所謂「文人畫」,是指文人、士大夫所畫的畫,明人董其昌稱其為「文人之畫」。畫中帶有文人的性質,含有文人的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畫發軔於唐代,發展於宋代,盛極於元代。

  鄭思肖是宋末元初的詩人、畫家,他酷愛畫蘭,水墨蘭花極富盛名,不過,他所畫的蘭花都不着地,也就是不畫根、土。人們問他,為何不畫出土地?他回答說,大宋的土地已被異族奪去了。他用「無根之蘭」寓意自己漂泊不定。

  其實單看這位畫家的名字,就有畫中所示的情懷。鄭思肖原名不詳,南宋被蒙元滅亡後,他改名為「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居室名更能表現這種情懷,他將居室題額為「本穴世家」,如果將「本」字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是「大宋世家」,以示對宋朝的忠誠。

  此外,每逢歲時伏臘,鄭思肖都要望南野哭拜。這些名字或者生活習慣裏,無不表現出鄭思肖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他的這種情懷並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譬如他曾和著名畫家趙孟頫交好,趙孟頫是趙宋宗室之後,但後來投降元朝,並做了元朝的官。這令鄭思肖十分憤怒,毅然與之絕交。鄭思肖有如此強烈的家國情懷,能畫出「無根之蘭」,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鄭思肖傳世的畫作並不多,因為他「畫成即毀之,絕不輕易隨便給予他人」,現只存一幅《墨蘭圖》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這還真應了他自詡的「孤臣」名號。所以現在人們提起他,甚至會忘了他的畫家身份,都稱其為是南宋的「著名遺民」。

  與鄭思肖畫「無根之蘭」相得益彰的,是倪瓚的「天下無人」。

  倪瓚是「元四家」之一。他的山水畫中多不畫人,有人問他為何如此處理,他回答說,「天下無人也」。時值元末,起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曾以重金向他索畫,被他一口回絕:「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因此被懷恨的張士信一頓毒打。但倪瓚一聲不吭。後來有人問他:「君被士信窘辱,而一言不發,何也?」他的回答是:「一說便俗。」

  倪瓚自小生活舒適,無憂無慮,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孤僻猖介的性格,交往的也都是世間不羈之士,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不入仕。據說,明初朱元璋曾召他進京做官,他也堅辭不赴,而是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只傍清水不染塵」。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而不用明洪武紀年。這倒不是他思念消亡的元朝,抵制新朝,純粹是因為個人的清高而已。倪瓚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超脫塵世,逃避現實,自然也就覺得「天下無人」了。

  同樣是我行我素之人,鄭思肖擁有的是家國大情懷,倪瓚不過是個人的小情緒吧。

  到了明末,又有一位大畫家,作畫亦有不同尋常的怪癖。他所畫的魚鳥,皆是「白眼向人」。他就是朱耷,也就是著名的八大山人。朱耷的花鳥畫最有個性,他所畫的魚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特別是那對眼睛,和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魚、鳥的眼睛不一樣,魚、鳥的眼睛都是圓的,眼珠子是不會轉動的,而朱耷的魚、鳥的眼睛是橢圓,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朱耷是用魚鳥的「白眼向人」之狀,來抒發自己憤世嫉俗之情。

  他為何要憤世嫉俗?因其本是明皇室的後裔,明朝滅亡時,他才十九歲,自然不滿大明的江山被滿清奪去。但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容,他的畫作不能直抒胸臆,於是就形成了枯索、冷寂、淒涼的畫風,並常以奇怪的變形畫,來表現他的孤憤之情。

  與鄭思肖恢弘熱烈的一意孤行、倪瓚「白眼視俗物」的孤芳自賞相比,朱耷的借魚鳥「白眼向人」是含蓄的,含蓄裏隱有一種無奈,似乎還露出一絲滑稽。當然,這滑稽也給畫作平添了些許的趣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