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三十多年前,於陝西鳳翔縣有緣結識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他本來深藏不露,但居然首肯把幾件珍藏的古鎏金小飾件,拿出來給在下這個同好者細賞。珍品雖小型,且有剝蝕殘缺,但仍澄黃亮麗,造型古拙奇特,半帶抽象,使人眼界大開,愛不釋手。此後,只在我國各大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所,才能目睹。坊間所遇,幾乎無一是真。
附圖為戰國時代所製青銅鎏金獸型小飾件,應屬當時袍服上的裝飾。其造型也是半抽象,似神話中異獸;獸身左右稍「對稱」,四短足平排,左方應為頭部,右方為尾部。小飾件鎏金部分有些剝落,現出銅銹。那時鎏金技術雖進步,但小小飾件難敵歲月折磨。
我國鎏金工藝於春秋戰國時出現,前身應為周代的「鍍鋈」,乃火烤的鍍金法,技術不高。戰國時期,鎏金技巧已十分熟練,但關於鎏金記載,最早見於南朝梁代。兩漢時期仍稱「金塗」或「黃塗」。曾見幾十件漢代金飾片,僅其一為鎏金璫。漢代之「璫」,為近侍之臣或中常侍冠上飾件,所謂「璫當冠前」;大多飾蟬紋,故亦稱「貂蟬」,其形似小盾。漢代黃金璫極少流傳迄今,鎏金者更罕見。唐代時,除了衣冠有鎏金飾件外,腰帶上也有,紋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