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稿費之味\翟傑

時間:2017-05-11 03:15:58來源:大公網

  為報刊雜誌寫稿也有些年頭了,隨着一篇篇作品變成鉛字,一份份稿費也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至。閒來無事想想關於稿費的那些事,還真是有些五味雜陳。

  人,都對第一次有着難以忘懷的印象,收稿費也不例外。記得那是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嘗試着給一本叫《教師之友》的雜誌投稿,經過編輯老師的費心斧正,我人生當中的第一篇作品得以刊發,不久後就收到了第一張稿費單。我把它揣在懷裏,像一頭麋鹿,完全為自己的香氣而發狂了。

  我把稿費單遞到母親手中,並告訴她這就是我掙來的錢的時候,母親雖然沒有過於熱烈的話語,但我可以肯定,她內心的那份激動絕不在我之下。漸漸的,我喜歡上了這種發表作品並收取稿費的感覺,一發而不可收拾。

  後來,我把寫作領域擴展到了專業以外。邊學邊寫,邊寫邊學,稿費收入大大增加。稿費單一多,偶爾會出現問題。那次收拾書櫥時,我意外發現了幾十張單子,再細看,已經因過期未取而退匯兩年多了。一一把電話打到編輯部,有的是編輯已經更換,有的是財務已經封帳,有的刊物乾脆停辦了。還有的聽我說完之後,冷冷地回覆:「都兩年多了,早幹什麼去了?無法查詢!」這不能怪別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令人欣慰的是,忙活幾整天,終於討要回幾百元。

  文章發表了,收不到稿費也是常事。有的報刊社乾脆沒有稿費;有的因為自己提供的資訊不夠詳盡,又未及時看到編輯部發來的催問消息,造成貽誤;有的是編輯部把稿費發出來了,可由於郵局工作人員的失誤導致稿費沒有送達到本人手上,造成退匯。這時候,就需要自己聯繫。遇到負責任的編輯老師,會與財務再次交接,不久後就能收到錢。但有時候,也會遭遇推諉扯皮,十幾封郵件發出,三五個電話打過,終究未果,只能作罷。因每個編輯部發稿費的周期不同,有的見報一個月發出,有的小半年,還有的是一年之後。所以,久未收到稿費,若摸不清情況,斷然不敢隨便詢問,擔心會給編輯老師造成一種這作者真是鑽到錢眼裏去了的感覺。

  發表的一多,經常會弄不清楚某筆稿費是哪篇文章的。刊物有電子版還好說,可自行查詢。沒有電子版,再不給寄樣報,那稿費往往成了一筆「糊塗帳」。我遇到過幾位編輯老師,因為報紙無電子版,因此所寄來的稿費單,都會在附言裏寫清楚文章題目和發表日期,很是讓人感動。

  幾乎每個寫文章的人,都或多或少遭遇過「文抄公」。如能及時發現,聯繫到負責的編輯,確定自己是原作者之後,稿費一般都能劃轉過來。也有的編輯怕擔責任或由於其他原因,不願承認自己編發了抄襲的稿件,弄不好還會被質問「如何證明你就是原作者?」聽到這種說辭,也只能是一聲嘆息,然後無奈地掛掉電話。

  支付稿費的形式也有不同。最初的時候用匯款單匯寄的居多,後來,有不少報刊社使用銀行轉帳功能,更加方便快捷。最近,有一些編輯老師加我微信,稿費直接就用微信紅包的形式支付了。還有少部分報刊社,用給手機充值或郵寄實物的形式支付稿費。我曾遇到過一家外地報紙,文章發表後隨樣報寄來二指小條,上寫:稿費××元。須本人攜身份證親自到報社領取,期限一個月,過期視為自動放棄。私底下將稿費與路費作一比較,還是算了。

  上次,參加某報社舉行的筆會,聽一位編輯前輩閒談,有極個別財務人員故意將作者姓名寫錯,那樣作者收到稿費單也取不出錢來,退匯後就進了他個人的腰包。直聽得人一陣唏噓。

  一份份稿費裏,摻雜着各種滋味,有苦有樂,有酸有甜,有悲有喜。從中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亦能映襯出人心百態。這麼說,一點也不過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