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屬於全國一級博物館,也是世界最大的絲綢博物館。三月下旬帶美國學生到江南考察中國食品文化,順道去參觀。中國絲綢博物館一九九二年開館,於二○○四年起免費對外開放,二○一二年建館二十周年時大規模擴建,為迎接二○一六年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又進一步改造。如今館藏豐富,互動精彩,美輪美奐,令人目不暇接。
全館共六部分。時間有限,我們主要參觀了三個部分,對資料收藏、學術研究和文物修復部分未及光顧。絲路館通過出土文物介紹中國絲綢生產和傳播的千年歷史。二樓的展覽分源起東方(史前時期)、周律漢韻(戰國秦漢時期)、絲路大轉折(魏晉南北朝時期)、相容並蓄(隋唐五代時期)、南北異風(宋元遼金時期)五個單元,展示了從史前社會到宋元時期中國絲綢的發展歷史及各個時期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文化的交流。令人驚嘆的是,展廳控溫控濕,有效地保護了文物,今人還能看到千年前的絲綢殘片。
三樓的展覽分禮制煌煌(明清時期)、繼往開來(近代)、時代新篇(當代)三個單元,展現從明清到當代的絲綢發展歷程。明清絲綢展示漳絨、妝花緞等高檔織物以及反映封建禮制的清代龍袍、蟒袍、袍料、補子和明清官服,明清男女織繡服飾及晚清外銷綢,能看出江南絲綢業在明清時的重要地位:三大織造府分別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蠶學館首屆畢業生的題詩扇面與像景織物,美亞絲織廠綢樣等民國實物和「永豐祥」絲綢舖的店面展示,又講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絲綢的近代工業化轉變。二十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絲綢樣本、意匠圖小樣稿及當代新型面料、數碼織錦,則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後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的當代絲綢風采。
展覽中各種刺繡針法的解釋和展覽如劈針繡、釘金繡可能太過專業,但蘇繡、蜀繡、湘繡等展品熠熠生輝,奪人眼球。絲綢製品如童帽,扇套,劍套,煙袋等明清日常用品和各式服裝更讓人眼花繚亂。聽口音似乎是從四川來此參觀的學生驚嘆這些製品手藝精美,遺憾當代怎麼就失傳了。我想,當年一切都靠繡娘手工操作,得花多少工夫才能製成。技能失傳之外,這種生產方式在講究快節奏、用工成本高的當下大概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吧。
我的美國學生則好奇地問我:為什麼傳統服裝都寬袍大袖,難道中國人的身材特別肥碩?我解釋:古代學者文人講究行動紓緩灑脫,緊身短打不但被視為下等勞動者的服裝,對女人來說也顯得不夠莊重、貞潔。展廳的互動環節設計得特別好。參觀者可以通過觸屏選擇特定服裝和周邊背景,將自己的頭像嵌入,一切滿意就拍下圖像,通過微信分享。
蠶桑館展覽蠶桑業的歷史和文化,有蠶神嫘祖彩繪像,養蠶的竹匾等工具,蠶的一生的圖像展。嫘祖民間俗稱蠶花娘娘,春季江南一帶有傳統歌舞祭祀儀式,還要供奉據說嫘祖特別愛吃的糯米糕。這個展館還展示了蠶蛹入藥、加工成化妝品及藥膳零食,讓美國學生大感驚奇。織造館有工匠現場表演織布、染色,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看了半天。
杭州三月連日陰雨。窗外雨聲淅瀝,綠樹成蔭,襯得石膏嫘祖像分外潔白。
如此建製宏偉,展品精美,生動翔實的博物館,給來訪的美國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中華絲綢文化的傳播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