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講座現場\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IPC公職人員誠信關注組協辦的第三期「香港故事」講座,日前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開講,近三百名香港市民參與是次講座。講座以「拳來拳往的香港武術發展史」為主題,邀請香港武學界泰斗、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講述近代香港武術的發展史,武術在香港的華麗轉身,以及武術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各門各派南北交流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出席是次講座,並於致辭中發表「拳來拳往─武術發展與文化軟實力」專題演講。他表示:「中華文化靠言傳身教,言傳靠文,身教靠武。『拳來拳往』一詞高度概括了上世紀中國武術各門各派南北交流,以及中國功夫走向西方世界,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百年歷史,而香港在『拳來拳往』的進程中功不可沒。」
香港精武體育會於一九二二年正式註冊成立,強調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在促進武術各門派之間的交流、團結海外華人、激發全民愛國熱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早年,黃祥約、洪照成、林世榮等名師陸續從內地來港,開館授徒。據廖國存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全港國術武館多達四百一十八間,習武者約一萬二千人,南北流派雲集香江,掀起習武熱潮。而當時的武館收入甚微,許多南派師父會兼治跌打,武館多設在大廈頂層,天台是練習兵器、獅藝的地方。武館內外,師生情、手足情、鄰舍情濃厚,學功夫後「食夜粥」、天台賞操拳等皆成為一種情懷。
武術在港華麗轉身
由強身健體到普及文化,其後武術在香港華麗轉身。香港粵劇、電影演員關德興以演出黃飛鴻系列電影而享譽藝壇,武打演員、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更綜合格鬥概念引入電影,讓中國功夫走進荷里活。以武術為題的影視、文學、漫畫作品風靡,亦推動武術的交流與發展。廖國存強調,香港在中國功夫向海外推廣的進程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着武館場地租金上升、娛樂多元化、外國武術流入,中國武術的發展面臨挑戰。廖國存回憶當年習武經歷:「我們當年一套拳要練三年,先看技術上打不打得出,再看打得靚不靚,最後看能不能強身健體。現在(練武目標)完全倒轉了,拳法一套一套學得很快,容易導致貪多不專。」中國武術亦在持續發展,一九九○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至二○○二年,國際武聯已擁有一百四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協會,並兩年一次舉辦世界武術錦標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