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舟山漁民畫 展漁港風情

時間:2017-05-11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鄧楊詠曼希望大家以後來到舟山,就能想起漁民畫\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報道:提到舟山,或許有人對它還很陌生,但要說到佛教聖地普陀山,抑或董建華和林鄭月娥的祖地,被稱為「千島之城」的舟山,與曾也是小漁港的香港,有着許多相同之處。如今的香港,已難尋覓到當年漁民弄槳操舵,引梭織網的景象,而在舟山群島之間,仍有人家保留着傳統的漁家習俗,更有舟山漁民將這些生活的點滴,通過畫筆呈現,並首次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舟山漁民畫展。

  誇張隨意 粗獷熱烈

  由舟山市委宣傳部、舟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香港舟山同鄉會與舟山海外聯誼會承辦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舟山漁民畫展」,將於本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四樓展廳展出,呈現來自舟山不同年齡層次畫家的作品約共六十件。

  「舟山漁民畫是這個海島的本土文化,是能夠直接與生活銜接的一種藝術形式。」香港舟山同鄉會會長鄧楊詠曼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舟山漁民畫此次在香港展出,讓香港的市民通過展覽了解純樸的舟山人民,同時還希望與香港文化藝術界進行交流和學習,讓更多人認識這具地方特色的舟山漁民畫。

  鄧楊詠曼介紹,舟山漁民畫創作大約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者多是世代與大海相依相伴的漁家人,他們並沒有美院藝術課程教育背景,只是接受了幾年的輔導培訓,然後以誇張和隨意的藝術手法,用鮮明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過去和現在的漁村,釋放生活與藝術的熱情。

  敬畏大海 浩瀚威嚴

  展出的作品中,大多與漁家勞作、民間傳說和習俗息息相關,也有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亦有漁家對生活的期待與夢想。畫展封面畫作馬紹洪的《海帥》,運用了大篇幅的紅色和大畫幅創作,畫中以抽象和具象結合的手法呈現不同的海洋生物和植物,而中間的「帥」既表現海的浩瀚與威嚴,又蘊含漁家人對大海的敬畏。

  此外,江強興的《拾貝》描繪了漁民在海邊拾貝,雖是日常的勞作,但豐富的色彩和趣味的構圖,為這看似沉悶的勞作增添幾分樂趣和生氣。還有戴君芬《看戲文》、江強興《鬥鯊》、蔡成世《搶修》及劉雲態《造船》等,均來自漁民生活的點滴。

  「同樣作為漁港,舟山與香港有着許多相似的地方,但香港現今已經找不到這樣傳統的民俗和自然漁村的景致了。」鄧楊詠曼說,一九八七年及二○一五年,舟山漁民畫於北京舉辦畫展,受到在京藝術家的好評。一九八八年,舟山市所屬的定海、普陀、岱山及嵊泗四個縣更獲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舟山漁民畫吸取了西方藝術表達手法,又呈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腥味』和『獨特性』。」鄧楊詠曼表示,將這十分獨特的海洋鄉土文化帶來香港,除了引起大家的共鳴,更希望大家以後來到舟山,就能想起漁民畫。

  多年來支持教育事業的鄧楊詠曼,捐建和資助了內地多間學校,她希望通過此次「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舟山漁民畫展」,為未來構建有規模、高素質的漁民畫創作培訓機構或學校,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還期待得到建議,讓舟山漁民畫能夠代代相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