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石橋的那家肥腸粉店,還在嗎?旁邊那個自由市場也好有意思。」電話那頭,海倫饒有興趣地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商廈,賣名牌商品了。」我實事求是地作答。
喬治和海倫曾經在六年的時間內,三次到中國大陸旅行,兩次到成都,第二次是為我們一家而去。海倫提及的青石橋肥腸粉店,那裏的粉條製作過程、製作工藝、店堂的鮮活場面,他們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予以極高的評價,甚至將事物看作「一個漏報的世界文化遺產」。那年我們陪他們逛錦江賓館外的夜畫廊,逛青石橋的自由市場。市場裏的鳥市、魚市、菜市,熱情的小商販,討價還價的市民,挑三揀四的大媽,人和環境都洋溢着生的氣息,吸引着他們,讓他們半天不能離去。
在青石橋市場與鹽市口交界的街口,有一家賣肥腸粉的小食店。喬治和海倫至此駐步,站立店前好一陣子。事後,在發給我的日記裏,海倫這樣寫道:「小店不大,舖面簡單,卻生意火紅。門口擺着一台烤爐,裏面烤着一種被稱為『鍋盔』的餅。
旁邊是灶台,灶台上架着兩口鍋,一口鍋裏熬着湯汁,豬骨、雞骨、豬腸在熱氣騰騰地上下翻騰。另一口鍋裏燒着水,一位中年男子站在鍋台前製作粉條。他左手拿着一個滿盛粉糊的漏勺,右手握成拳頭,拳頭有節奏地在漏勺的粉糊裏上下拍打。在拍打的壓力之下,粉糊穿過漏勺的漏眼,成線狀地擠出,從上到下,由粗變細,進入沸水。待到從沸水鍋裏撈出來的時候,就是成品粉條了。整個製作過程生動、自然、誘人、有趣。店裏的食客們看似吃得很享受,他們就着粉條和鍋盔餅一起吃,碗裏的湯汁通紅,色彩鮮艷,辣椒油浮面。食客以女人為主,還有幾個孩子,孩子們辣得滿臉通紅,冒着汗,吃得很投入。那場面活鮮鮮的,充滿生氣,情景誘人,給人以深刻印象。小冰說,其味酸而辣,她平時也愛吃。」
站在小店的外面,喬治說:「這個技術,可以載入世界文化遺產了。」「是啊!世遺怎麼忘了這個項目!」海倫附和着。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海倫神秘而幽默地問喬治:「兩千多年前的工程,那時美國在幹什麼?」喬治哈哈哈,以笑作答。在芙蓉鎮,我們漫步石板路的街道。那時Joy還小,要抱着。途中喬治接過她,放在自己肩上。身高兩米的喬治,肩上坐着一個小小的女孩,看起來很有趣。一位路人俏皮地說:「大的那麼高大,小的那麼弱小,對比度好大哦!」我把此話翻譯給他們聽,海倫說:「請告訴他『你的語言很生動。』」
旅行觀光,需要都江堰和青城山這樣的名勝,也需要類似那家肥腸粉店的民俗。在傳統特色與現代化之間,我感到,去中國的遊客更在乎前者。保留傳統,知道自己姓什麼;有了特色,好交朋友好做生意。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東西,遊客未必稀奇。
「來香港吧!香港還保留着中國人的好多舊玩意兒:唱大戲、打小人、搶包山、吃盆菜,舞龍獅……銅鑼灣鵝頸橋下的『打小人』,一個婆婆嘴裏唸唸有詞,她燃點香燭、祭出剪紙白虎,拿拖鞋施打,為諸事不順、小人纏身的當事人,把『霉運』打得退避三舍。」聽我這麼說,海倫感到有趣:「真有意思!我們上次到香港,沒看到呀!」「還有文化人為它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呢!說不準哪一天,就真的成世遺了!」我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