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節日裏的大澳\東瑞

時間:2017-05-10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大澳風光\作者供圖

  幾十年前和新加坡朋友去過大澳,暌違近半世紀,對我來說,大澳變得新鮮而陌生。印象中那是香港著名漁村,但其風情味道如何,已經往事如煙,好似是前塵往事,說不上一二了。很多地方唯有再親走一遭才會有個人的特殊感受。

  乘着清明假期跟着兒子一家去大澳,兒子開車到東涌,將車泊在一商場的停車場。我們就搭的士趕到東涌碼頭,乘從屯門開來的船,船途經沙螺灣再開往大澳。我們抵達大澳碼頭是午後,看到人頭湧湧,碼頭外都是人,排隊的香港和外地遊客繞了一圈又一圈,原來是準備歸程的人。來時乘船,可回程船班和容量都太少,都是排隊輪候長途巴士的。大澳東涌來去的巴士源源不斷,比一公里還長的排隊隊伍,大約十五分鐘,已經輪到了。

  從碼頭人擠人地慢慢走進這四十幾年後才重來的漁村,昔日印象已經蕩然無存。許多人似乎都有這樣的習慣,遠的歐美先去,近身的景點慢慢才遊覽。跨過小橋,映入眼簾的是龍舟比賽的大幅宣傳廣告。

  大澳好,好在一種慢節奏。時光彷彿倒流,告別繁華,走在一百多年前的小漁村裏。一汪海水環繞小島,島內河道蜿蜒彎曲,多艘遊船載着西方遊客盪漾水上,穿過小橋下的圓孔慢悠悠而去。那橋小小的,卻是遊覽大澳的必經之道。橋上有人滿之患,看風景的,倚着橋欄欣賞水光山色;拍照的,一方搔首弄姿,擺着偏俗氣的甫士,另一方慢慢瞄準。因為橋身狹窄,來去遊客便得趕快走過或敬立一旁等候。當然,這些都是來獵景的。橋上或岸邊看大澳,可不要忘記漁民的特殊買賣方式。像西貢的水上市集一樣,漁民將他們的營生船停泊在橋下岸邊,漁獲擺在船上,交易成功就將海鮮裝在手抽再放在籃子裏,再用細長竹竿的勾一勾,舉高在空中打了半個弧線,送到顧客手上。走進大澳,可以在很多屋宇後面或街頭轉角看到水上人家,據說那都是十九世紀建立起來的水上棚屋,它們前半建在陸地後半建在水面上,有點像我童年時期度過的南洋所見的一些河流港口當地原住民所住的河邊水上屋,倒也可以稍微消解我那已經漸行漸遠的朦朧鄉愁。

  走進大澳的大街小巷,才感覺到選擇在節日裏遊覽大澳,那種如海潮波湧的人潮太過驚人。原來大澳不止有海上島嶼風光讓我們領略欣賞而已,還有各種各樣的美食令年輕人垂涎,幾乎所有現炒現賣的美食、小點都圍着一大群遊客。儘管各種食物都不便宜,但夾在步行道的兩邊美食小舖,永遠是受到熱烈歡迎的,僅是「這一檔到底在賣什麼」的好奇心,已經足以造成一種圍觀效應,加上好不容易從前線鑽出來的,手捧紙杯,拿着塑膠叉子一口一口將美食往嘴裏猛送,又無異於一幅幅活廣告,令那些在外圍進不去的遊客猛吞口水。看吧,魚肉燒賣、瀨尿牛丸、特大魚蛋、自製手打墨魚丸、缽仔糕、奶油紅豆蛋餅、蒸糕、甜茶果、鹹茶菜包、雞屎包、韮菜豬肉包、蘿蔔丸子、手抓餅……連普普通通的賣豆腐花的小食店都絕早爆棚。

  再慢慢一路走進大澳深處,慢慢觀察兩邊店舖所賣,大澳的味道也就慢慢從蒸籠蒸出來似的,讓你嗅足。最多的當然是海鮮半成品。最好的品牌據說就是那些一攤攤平擺着的魚子醬、魚粉、挑腸蝦乾、鹹魚蓉、蝦仔粉、蜆肉醬、蠔乾、黃花魚、螺片、生曬魚春之類,最想像不到的是連日本乾鮑、元貝和澳洲禿參也登場,我們無法辨別其質量優劣和本地產的有啥區別,以及與香港上環批發市場在價格上孰廉孰貴?只是對整個大澳海產之豐富感到驚奇。讀資料,我們知道,大澳遠在十六世紀漁港的雛形就開始形成。六十年前就曾經擁有一百多畝田,是一個著名的大鹽場。

  還有另一些小舖子,賣着其他東西,如工藝品店就有好幾家,賣着多款貝殼串成的風鈴、各種鎖匙扣,其中大肚魚標本最是傳神,原汁原味,栩栩如生,喚起我的童年記憶。童年在印尼婆羅洲的馬哈甘河畔度過,就經常釣到這種大肚魚,想想當時我們將活生生的牠的肚子放在地板上摩擦,發出爆炸的巨響,也是夠殘忍的。如今一隻隻瞪着大眼睛望着我,一時驚心。我進到一家賣懷舊物品的店,分享舊年代的片刻留金歲月,感受世界突然定格在某一時光的奇妙,在架子上欣賞那些精緻獨特的手工製作和一些迷你藝術品,突然發現了一套拍攝得很藝術的明信片。一套七張的攝影作品賣六十元,並不廉宜,然有三幀我一時就分不清究竟是攝影還是繪畫,買下的理由竟然就是因為這種分不清。畫面上的棚屋建築群密集而骨骼脈絡分明如繪,線條細緻如髮。太令我喜歡了。我想願意開這類店的,有點像開書店一樣,興趣和愛好必然遠遠大過牟利的目的,要不然也不一定很容易經營的。最叫人淒然的是看到幾個年近八旬的老婦,依然坐在攤子一側,賣着一些摺骨扇和圓布扇和其他舊貨色,完全不理睬外面世界已經轉得飛快。

  大澳好,好在其實它就是一座天然的漁村展覽館。都說香港最早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才慢慢走成今天這樣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從這個意義來說,它保留得相對地完整。這島上的集市老街,不通汽車,適合慢步瀏覽參觀,慢慢欣賞遺世風情、漁村餘韻。兩三層樓高的番仔樓偶立其中,住着尋常人家;矮小的出租單車或家用單車靠在屋前屋後,覆蓋着厚厚的一層灰塵;一家門楣寫着「永助學校」的學校,校門牌上爬滿了青藤。整個大澳島嶼保留了最多的老宅舊舖,我看到有一處廢墟,灰磚暴露,殘牆敗瓦頂上雜草叢生,彷彿無數心事,默默咀嚼着不堪往事。

  兒子將小孫女騎馬馬(騎在脖肩上),累了我們就輪流抱着,終於將大澳的市中心走了一圈,走走看看吃吃,拍拍笑笑,坐在一座歷史至少有二百七十六年的關帝廟前的廣場邊的石椅上休息。我看關帝廟上的屋脊上精雕細刻着許多花鳥人物,不禁被吸引住,走進去看看,範圍不大,但也有收穫,取了一本免費派送的、印刷得圖文並茂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出來。從中可以知曉小小大澳廟宇不少,其中楊侯古廟、關帝古廟、天后古廟和洪聖古廟都和龍舟遊請神有關。

  沒想到清明節遊覽大澳,遊客竟然那麼多;我們回到九龍市區的家,已經是下午五時餘地光景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