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十五名學生到杭州、南京、蘇州、上海四地考察江南飲食文化,每次在飯館都團團圍桌而坐,中間有轉盤可分享各類菜品。如此十來天,這些在美國外出吃飯時習慣分餐的學生都習慣了英文中的「家庭用餐制」(family-style dinning)。在南京大學聯歡時,餐廳服務員居然為大家分餐,每道菜每人一份,引發了普遍的驚訝甚至不滿。後來了解到,對方考慮到客人是美國人,故而附加這道服務。
分餐好還是共食好?這個話題從二十世紀初國人邁步踏上現代化進程時就爭議頻頻。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分餐符合健康、衛生的現代理念,也能避免主人強行布菜,過分好客給客人造成負擔。然而,對這些朝夕相處十來天的學生來說,共食正是締結親密情誼、彰顯團隊精神的不二法門。不少人提到,正因為旅行中每天都一起分享吃食,他們得以和之前不太熟悉的同學深入談話,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誼。兩位陪同我團一周的校刊記者也表示,旅行中吃來吃去,他們不但和學生們很快熟稔起來,兩人彼此的交情也不同以往了。
共食維繫感情的功能不容小覷。不過,我猜學生對分餐發生反感,除了因為用餐樣式突變帶來的不習慣,還因為他們覺得被中方東道主「區別對待」,過分小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