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太和貢椿\李丹崖

時間:2017-05-09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太和貢椿\資料圖片

  我很喜歡「太和」這個地名。透着吉祥,透着安穩,透着喜氣。

  太和貢椿,一個聽起來就噴香的名字,讀起來讓人口舌垂涎。

  既然是貢椿,顧名思義,也就是古代皇帝才能吃得上的美味。早在唐朝時,每逢穀雨前後,就有快馬從太和出發,馬不停蹄地送往長安。這不得不讓人想起那個為「一騎紅塵」而笑的妃子,只不過,這一次不是荔枝,而是香椿。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太和的貢椿一直都沒有停止朝貢過,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載:「每屆春季,各地遊人都到太和嘗鮮(指椿芽)。」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太和的貢椿還被作為出口商品,遠銷東南亞。一樹紫紅的香椿,站在太和這片熱土的枝頭上,如一團火焰,燃燒了千百年,依然散播着美妙的香味。

  我最愛吃太和的香椿,每逢穀雨前,到太和縣的鄉村去採摘,採摘回來,可以涼拌,與嫩豆腐在一起,一團雪白,上面是紅彤彤的香椿苗,淋上麻油,米醋,吃起來,爽口,香甜,有一種別樣的香,這香味,只屬於香椿。

  也可以與雞蛋在一起炒,味道也特別好。香椿苗切成細碎的一段段,雞蛋五六隻,打碎後,與香椿苗和在一起,燒熱炒鍋,倒入麻油,油熱後,把香椿雞蛋倒入鍋中,翻炒幾下,就可以出盤了。焦黃的雞蛋,紅得發紫的香椿,相得益彰,可眼,可鼻,可口。

  小時候,我曾見過有一位非常手巧的鄰居大嬸,家就是太和縣的,嫁到亳州以後,每年春天,她都要回一次娘家,帶回來半籃子香椿,回家來,醃在罎子裏,能吃大半年,每一次吃,從罎子裏撈出來,都有難以掩飾的香。那時候,我總覺得,鄰居大嬸家的罎子裏似乎裝了一個春天。

  太和貢椿,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吃食,每到春天,香椿苗發了芽,乾隆的御膳裏就少不了這道菜了。應該說,康乾盛世,太和縣的香椿也是做了不少貢獻的,要不然,乾隆皇帝哪能日日神清氣爽,全因食了太和的香椿芽。

  你要問我,為什麼千百年來,太和的香椿最好。答案很簡單,地名的吉祥,成了人心裏的隱喻,在這片土地上,勤勞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地耕耘着,把最樸實,最善良,最勤奮,都化作汗水,澆得香椿枝頭春意鬧,然後,一隻纖纖玉手,把香椿採下來,從太和出發,運往四面八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