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日本作家福岡伸一新作《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由南海出版公司於今年四月出版\作者供圖
生命神秘而深邃,即使是經過數代科學狂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也僅僅是洞悉了生命秘密的冰山一角,向生命深處探索,那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朝聖旅程。
專攻分子生物學的日本知名學者、青山學院教授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中,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一條如河流一般流動的生命吐故納新的風景圖示,一步步引領讀者在病毒、細菌、原子、分子、細胞、蛋白質、氨基酸、DNA這些微小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逡巡漫步,逐層抽絲剝繭,展示生命最深處的風景。
對於在生命科學領域探索的學者而言,學術界的風雲往事,哪怕是八卦資訊,咀嚼回味起來都是別有風味。在書中作者將科研學術界的一些公案拿出來,穿插在科學漫步的旅程之中,或許對於「圈內人」而言是一種正本溯源,向傑出貢獻者致敬的過程,但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筆者以為那些科學領域的人際爭端,則多少沖淡了這道科學大餐的味道,有喧賓奪主之嫌。筆者更喜歡作者無意中「泄露」的生命奧秘,儘管這些並非細菌、病毒、細胞有意為之,但它們的運行規律,卻仿若天啟般透露出種種天地間的大智慧。
以簡單的肺炎病原體為例,這是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它分為強致病性的S型菌和不具有致病性的R型菌。當將R型菌注入動物體內時,並不會發病;把死去的S型菌注入動物體內同樣也不會發病,但神奇的是,若是將活着的R型菌和死去的S型菌同時注入動物體內,S型菌則如幽靈般復活,將所有「友善」的R型菌同化成「惡毒」的S型菌。經科研人員的不斷研究,最終抓住了這種能夠實現生命轉嫁,毒性傳染的元兇,它就是在今天已然「大名鼎鼎」,在生命科學領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DNA,它擁有改變生命性狀的能力。
如幽靈般的S型菌,是否是在提醒我們警惕那些已然泯滅在歷史時空中的惡的種子?不論是已然絕跡的「天花」、已被現代醫療技術擊退一程的「SAS」,還是歷史文化流毒,它們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其DNA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死灰復燃?
DNA是重要的生命遺傳資訊,記載了我們每一個人不為人知的生命小秘密。在作者的眼中,它就像藏於細胞中的珍珠項鏈,但它又不是孤零零的一條單線,而是還有一條雙生的鏈條,呈螺旋結構相互纏繞。雙生螺旋並非偶爾出現,它是生命體為了修補意外損失而為自己自備的替身。DNA雙鏈的互補性,不僅能起到修復損傷的作用,更使DNA的整體複製成為可能。不知細胞內的這雙鏈螺旋,是否也是使世界上各種生物體都呈現神秘而規則的對稱結構的母本?我們體內都有一套陰陽平衡,互促互補的雙生系統?
不論是小小海螺身上的神秘漩渦,長壽的烏龜背殼上的天書,不論圖案有多麼複雜,都從未走出雙生對稱的模版,這是否也意味着這世間萬物,都在複製小小細胞內部的法則呈現有規則的律動?細胞本就是一本天書,一個微宇宙?
細胞雖小,內部卻包含無數的原子,而這些原子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處於永恆的內部與外部的流動之中。書中又舉了可憐實驗小鼠的例子,它們被餵食含有重氮的亮氨酸,幾天後將其殺死,然後再在小鼠的體內追尋亮氨酸的蹤跡。實驗證明,這些小鼠在這幾日內體重並沒有增長,那些含有重氮的亮氨酸被排出體外的份額不足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都在小鼠體內游移,進入到了蛋白質中。顯然,小鼠之前體內的一部分蛋白質被新生的蛋白質替換掉了。人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其實幾日不見,伊人已是「人是物非」,她的身體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假如隔上一個年歲,曾經組成伊人身體的原子與分子已經全部被新生的原子和分子替換了。這就是流動的生命的河流,不僅細胞內部在進行着「永恆」的新陳代謝,我們的身體也在與外界的世界進行着物質交換。
本書的標題取名《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在我們自以為清晰的生物與非生物的楚河漢界之間,有一種名為病毒的微小顆粒,在顯微鏡下都難以現形,它本身毫無生氣,不能新陳代謝,沒有任何生命的律動,仿若機器部件,但它一旦找到合適的宿主,就會瘋狂的自我複製,仿若生命繁衍不息。它雖微小,卻可以讓體形數億倍於它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地,甚至在不同物種間傳播,它的力量也可謂遇強則強,遇弱則弱。這世間最高不可攀的強大,遇到這最細小的卑微,也會顯現出脆弱。這就是天地間的法則,沒有至強、沒有至弱,它們的轉化就在頃刻之間。
生命就是一場吐故納新的旅行,即便是在隨機漫步的旅途中,也會遵守特定的秩序,令生命呈現種種壯麗,用生命的紋路演繹天地間的種種規則。揭示生命最深的奧義,探索生命的秘密,本就是人間最神聖的朝聖旅程。對生命保持最深的敬畏,讀懂它,尊重它,用自然的規律為我們的身體造福,遠比試圖去改變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操控生命的方向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