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歷史學家丁新豹主講「香港與北美華人:越洋發展與落葉歸根\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由三聯書店(香港)主辦的「回顧廿載話今昔」香港歷史與文化講座系列第二講「香港與北美華人:越洋發展與落葉歸根」,日前於中環三聯書店舉行,本地歷史學家丁新豹擔任主講,詳述華工海外發展史,以及他們對落葉歸根的企盼。
犯罪活動中轉站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華南地區民生困頓,適值北美發現金礦,大量華工經香港出洋往美國加州淘金,後來又參與修築鐵路。當時,不少華人萌生移民美國的想法,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到美國找尋金礦,「隨着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僱用黑惡勢力綁架青壯年人口,將其販賣到美國做苦力,亦有不法商人開展販賣婦女的業務。香港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兩種罪行的貿易中轉站。」丁新豹表示。
被販賣到美國的華工命運都非常悲慘,根本就沒有人身自由,所謂的工錢,還不夠填飽肚子,但卻對美國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黃金的開採和修建鐵路方面,丁新豹指出:「即便如此,一八八二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開始限制外來移民進入,排華運動愈演愈烈,此法案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宣告廢除。」
遺骨運港再回鄉
華人的增多,促使北美產生華人組織機構。美國三藩市中華總會館,是美國華僑的最高機構,管理方式採取董商制,由「寧陽」、「合和」、「岡州」、「肇慶」、「陽和」、「三邑」、「人和」七大會館直接選派。丁新豹介紹:「華人鄉土觀念濃厚,即使在異國逝世,亦希望可以落葉歸根,令遺骸可返回故土安葬。故而各會館名下的善堂,又以檢運先友遺骨回鄉為大事。」
這一觀念也促使骨殖從北美經港運回內地的服務,香港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東華醫院即為海外華人安葬的中介執行機構。丁新豹向在座聽眾分享最為辛酸的事例:「當年,有部分華工死後找不到骸骨,美國方面就會運一個寫有姓名、籍貫、地址的空箱到香港,假設這個人的靈魂就在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