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聽港樂絢麗淨土革命戰爭\劉靖之

時間:2017-05-08 03:15:41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管弦樂團演奏蕭斯達高維契的《C小調第八交響曲》

  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於四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晚上舉行了「絢麗淨土、革命戰爭」音樂會—前者指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後者指蕭斯達高維契的《第八交響曲》。「港樂」如此形容這兩首作品也不無道理,《三重協奏曲》的確絢麗,《第八交響曲》道盡了戰爭帶來的哀痛、悲傷。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史托里昂尼三重奏(Storioni Trio)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由三位荷蘭音樂家組成:Wouter Vossen使用Cremonese著名的小提琴製作師洛倫索.史托里昂尼(Lorenzo Storioni)於一七九四年製作的小提琴,Marc Vossen使用Giovanni Grancino於一七○○年代製作的大提琴,演奏鋼琴的是Bart van de Roer。由此可見,Storioni Trio源自於小提琴製作大師Lorenzo Storioni的名字。這個三重奏組合曾灌錄了全套貝多芬鋼琴三重奏,並在瑞士和荷蘭演奏了全套貝多芬鋼琴三重奏。

  這首鋼琴三重奏是貝多芬的作品第56號,寫於一八○四年,是貝多芬十分不利的一年。在這一年裏,他遭遇到一連串不如意的事:一、一八○四年四月被維也納劇院辭退「駐院作曲家」的職位;二、連續寫作了五個月的歌劇《雷奧諾拉》(後改名《費黛里奧》)的演出計劃被迫終止;三、拿破侖稱帝,令貝多芬放棄把《英雄交響曲》獻給前者的原意;四、熱戀中的 Josephine von Brunsvik宣布取消與貝多芬的婚約。

  貝多芬的祖父輩是弗萊芒人(荷蘭的南部),後來移民至德國的波恩。「港樂」的指揮 Jaap van Zweden(梵志登)是荷蘭人,目前在樂壇上是當紅的指揮明星,已與紐約愛樂樂團簽約,成為該團的指揮、藝術總監。再加上荷蘭音樂家組成的三重奏,這次可說是百分之百的荷蘭音樂家的演出。梵志登一向是理性、冷靜的,三重奏的三位音樂家也十分理性、冷靜,唯獨作曲家的三重奏作品則理性中帶有爆發能量,而這種爆發能量應該來自三重奏,不僅僅是來自樂團。可惜四月二十六日演出當晚,筆者在文化中心音樂廳內感到三位演奏家未能盡情地「爆發」。

  貝多芬的作品可以在理性的框框裏爆發燃燒,尤其是鋼琴部分。貝多芬不是常常彈斷鋼弦嗎?那正是在理性的框框裏爆發的結果,如他的《命運》、《合唱》、《華爾斯坦奏鳴曲》等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的第一樂章裏,有這種爆發性。Storioni Trio若能十足「爆發」,會令這次演出更為成功。

  蕭氏第八交響曲

  蕭斯達高維契(1906-1975)生於俄國沙皇時代,成長於蘇聯時代,是二十世紀大師級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作曲家,音樂史學者說他的十五首交響曲近年來才受到重視,還說他的弦樂四重奏在音樂會上不大聽得到,顯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蕭氏的交響曲可分為不同的類別:第二、三、十一、十二首帶有較明顯的政治意識;第七、八、九首反映了戰爭,雖然十分抽象;第一、四、五、六、十首在發展傳統交響曲結構上有所貢獻;第十三、十四兩首運用了聲樂元素;而最後一首第十五首則超越傳統局限,抒發他個人的情感世界。

  蘇聯時代的作曲家享有使用「休息創作館」的特權,蕭氏的《C小調第八交響曲》(作品65)便是他於一九四三年七月至九月在Ivanovo鎮附近的「休息創作館」裏寫成的。這所創作館安寧而舒適,但這首交響曲據說是蕭氏「最悲劇的作品」,因為一九四一年九月至四四年一月,希特勒圍攻列寧格勒,想用飢餓迫使城內三百萬居民屈服。一九四三年,城中已有一百多萬人死亡,蕭氏曾在列寧格勒城裏擔任輔助消防員,目睹慘況,恐怖記憶難以忘懷。

  這首作品有五個樂章,演奏時間六十一分鐘。第一樂章從低音弦開始,遞交給小提琴的長而悲悽的旋律,單簿而抑壓,頗有壓抑感。中間有一樂段,木管、圓號、喇叭、鼓、木琴等狂熱的合奏,將情緒推向狂暴的高潮。

  演出當晚梵志登和「港樂」發揮了驚人的音響效果,理性的爆發,然後是英國管奏出感人的哀歌,強與弱的對比極為顯著。第二樂章是五個樂章裏最短的,約七分鐘,伴奏進行曲的木管集中在極高音域和極低音域,節奏喜劇化,一如新聞片裏納粹操練的步伐。

  第三、四、五樂章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頓。第三樂章可稱之為「軍事角度的戰爭」,顯示出盲目的戰爭衝動。第四樂章是戰爭的個人悲劇,通過變奏手法逐漸推至大屠殺的悲慘結局。第五樂章是戰爭之後,通過十九次主題變奏將聽眾帶回戰爭的苦難和絕望。結束樂段由低音單簧管吹奏主題的變奏,然後是小提琴的平靜、安寧的旋律,安詳地為這首戰爭交響曲畫上了句號。

  蕭氏的《第八交響曲》令筆者聯想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與《悲愴》相比,蕭氏的《第八》少些悲愴、多些憤怒;少些憂鬱,多些淒厲。這兩位俄羅斯作曲家表達方式不同,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梵志登和「港樂」在表達現代蕭氏的技法和風格十分到位。

  (圖片由「港樂」提供,Merlijn Doomernik攝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