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糕點,原本是民間的吃食,奈何與皇帝扯上關係?然而,事情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後周時期,柴榮攻打淮南時,大將趙匡胤先行攻打壽縣(古稱「南唐」),當時,南唐的守軍負嵎頑抗,經過了九個月的攻城,終於把南唐拿下,但是,由於連月征戰,趙匡胤病倒了,先是昏迷,醒來後一直沒有胃口。這下子,可嚇壞了手下的兵卒,人是鐵飯是鋼,何況是舞槍弄棒的將軍?後來,手下人找了很多名廚,都沒有讓趙匡胤張口,最後,南唐城中走出來一位老者,他來到兵營,親手為趙匡胤製作了一款點心,趙匡胤一嗅到香味,立時就來了精神,連吃了數枚仍意猶未盡。再後來,趙匡胤做了大宋皇帝,回首往事,談及攻打南唐一事,感慨道:「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它從中救駕呢。」眾人皆知,皇帝所言的「它」就是指當年救了皇上命的糕點,於是,領會趙匡胤的意圖,賜名壽縣城裏的那款糕點名為「大救駕」。
的確,也許你覺得這是個狗血的故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聽過類似的故事。一種美食救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命,或是幫他解了圍,於是,兩者有被杜撰出了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堅信,大救駕絕不是憑空而來,有堅強的史料支撐,況且,單憑大救駕的美味,就足以撼倒一切質疑的聲音。
我去壽縣的時候,在一家糕點舖買過大救駕,外層一圈圈的油酥,像極了故鄉萬畝花田裏的芍藥花。吃到嘴裏,油脂和麵的香,盈盈的香氣,如在味蕾上開出來一朵朵花。這感覺,曾一度讓我想起皖北故鄉人家辦喜事的時候,媒人手中所拎着的「果子」(一種含糖量極高的糕點),兩者均有着酥脆的外皮,也都有着香甜可口的餡料。
雲南也有大救駕,也與壽縣的大救駕比起來,簡直是兩碼事,雲南的大救駕是一種菜餚,用冬菇、火腿、雞蛋、泡椒等做成,救的是明末永曆皇帝的駕,不管是在味道上,還是在被救皇帝的級別上,都遠遠趕不上壽縣的大救駕。
中國是一個麵食的大國,甜品又是麵食的絕佳表現形式,一般情況下,麵食加糖一出場,就是喜事。難怪大救駕能救得了趙匡胤的聖駕。
大救駕,適合在壽縣城中,望着老城牆發呆時吃上一枚,也適合盒裝帶回家送給朋友,畢竟是「大救駕」嘛,人們凡事都喜歡討個好彩頭,吃上一枚「大救駕」,生活就此無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