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聽着中國故事長大\徐海娜

時間:2017-05-07 03:15:23來源:大公網

  千百年來,許多不知出處、不知來歷的民間故事一代代地流傳,不斷地被重述,不斷獲得新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曾經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的童話作家一葦(本名黃俏燕)就說自己是被祖父用中國民間故事「餵養」大的人。她說,小時候正是因為有祖父講的故事相伴,一點兒也不急於長大。她的童年也因此「豐裕漫長」,令人生羨。

  我也想起我的小時候,那時候的閒暇時光似乎特別多,所以總纏着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請求他們講個故事來聽。他們講的故事來歷不明,卻生動無比。一遍一遍重複地講而從不令人生厭,這大概就是民間故事的魅力。後來長大一點了,可以讀書的時候,也特別喜歡讀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彷彿是一個從遠古走來的人,具有點化萬物的神奇能力,令人如痴如醉的程度絕不亞於現在孩子們讀的奇幻小說。

  我很想將民間故事也介紹給我的孩子讀,可惜現在找不到喜歡的版本,很多故事的說教味道都過於濃烈了。較出色的台灣《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和內地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由於都是幾十卷「大部頭」的作品,也很難作為日常把玩的讀物。前些天,我收到師妹贈送的一本封面上寫着「一葦述」的《中國故事》,才發現原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煩惱,作家一葦也遇到過同樣的煩惱。但是她的丈夫說,「你不是寫童話嗎?我們小人物,渾渾噩噩一輩子也做不成什麼大事,不如學學格林兄弟,整理改寫一部真正好的中國民間故事,怎麼樣?」於是,這件事竟這樣成了!一葦十年磨一劍,《中國故事》終於在今年五月出爐了。江浙名師蔡朝陽說,許多人都想給孩子重新講述民間故事,一葦做了很多我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一收到書,我就立即翻看目錄,有不少熟悉的故事名字,便先閱讀那些小時候喜歡的故事。雖然那些故事情節我早已經爛熟於心,但是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和語言還是讓我眼前一亮。《田螺姑娘》中的螞蟥精「嫉妒得全身上下都紅了」;《長髮妹》中的那棵堵着泉眼的蘿蔔,一拔下來「就像一個活兔子,根本抓不住」,這樣具有動感的語言,會讓孩子欲罷不能。可見,一葦非常注重孩童的心理特質。她在該書序言中說,孩子們不愛聽「小雞崽哭着走回家」這樣的概括敘述,他們要聽「吱嗚嗚,吱嗚嗚,小雞崽一邊走,一邊哭。眼淚『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邊一坨牛屎上」。果然,我兒子聽了書中的第一個故事,就說,「我要每天聽五百個這樣的故事」。

  民間故事本是口耳相傳,不時也獲文人加工,在流傳變異中不斷獲得新的生命,《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以及三言二拍等等諸多中國名著中都有大量民間故事的身影。我小時候還讀過一個多卷本的《哪吒》,裏面哪吒鬧海、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用蓮藕再造新身等情節仍記憶猶新,他的獨特、勇敢、正義、不屈不撓和堅韌不拔,都滋養了幼年的我。還有一位叫魯兵的作家,曾經為小朋友們改寫過許多戲劇故事,這些戲劇故事也都是來自民間傳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魯兵《包公趕驢》和《狗洞》這兩本書,《包公趕驢》裏面有十個故事,第一個是《牢頭》,「牢頭,牢頭,十個見了九個愁」……這些故事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了。

  重述民間故事,賦予這些故事新生,其實是一件事關文化流傳的大事。一葦說,當她用了十年時間,閱讀和收集了足夠多的故事文本,就觸摸到了故事的核心,捕捉到故事「像蝴蝶一樣的靈魂」,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自己講故事的方式,把它述寫下來。而我們只是讀給孩子聽,便享有了一種幸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