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古代書畫《着色山水》受訪者供圖
古書畫鑒賞本是小眾文化,四月六日至八日,美國密歇根大學召開的一場古畫研討會,卻引發大眾熱議。會議以近期在海外重新發現的中國古畫││(傳)王維《着色山水》為重要標本,探討其創作時代、風格筆法等議題。與會專家、《宋畫全集》歐美卷副主編劉九洲於會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分享參會心得。\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具體年代專家抒己見
「這一次出現的(傳)王維《着色山水》,一旦確認,就會加入到核心國寶群,而且是傳世第一件名家山水畫,可以改寫藝術史。傳世最早的三卷山水畫││故宮博物院藏(傳)展子虔《遊春圖》,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弗瑞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都是唐宋臨摹本。」而據劉九洲介紹,(傳)王維《着色山水》雖與上述三卷繪畫元素一致,卻不是臨摹本,用筆技巧高超且有變化,屬於名家真跡。至於《着色山水》是否出自王維,與會的多數專家認為,目前尚無依據支持或否定該論斷。不過,劉九洲引述西安收藏家侯拙吾的觀點,侯拙吾指出《着色山水》中的景物與王維隱居地輞川周圍環境十分類似,為該畫的鑒定展開新的視角。
劉九洲感慨:「這就使得藝術史第一次有機會把觸角伸到唐代名家山水原作上,看到唐人山水技法如何、意識如何,筆墨與畫意結合程度如何。」因此,《着色山水》既是一件重要的原始材料,又是可以喚醒、評估多件重要臨摹本價值的鎖扣,可以將一組材料串連起來,發揮群組優勢,意義重大。
圍繞《着色山水》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其創作時代。有一個重要線索無法迴避││畫上北宋晚期名臣劉唐老的題跋。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班宗華、美國密歇根大學藝術史系終身教授包華石、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教授馬嘯鴻及劉九洲等多數與會專家,都認為這件題跋是真跡。原因在於,這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名字,而且風格符合北宋特點。因而接下來的學術討論,便鎖定在劉唐老之前,但是對具體時代卻產生了分歧││以班宗華為代表的一批專家認為,擔心劉唐老題跋是北宋人題寫北宋畫,懷疑《着色山水》的山水畫模式,從唐代一直延續到了北宋,北宋山水畫本身便與唐代山水風格接近;而包華石、劉九洲等人卻認為,《着色山水》充滿了與宋代截然不同的特點,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勘書圖》等早期繪畫,存在密切聯繫,因此,是北宋以前繪畫。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余輝的觀點則更為簡明:「應該直接去測量此畫用絹的年代,一旦測為唐代,那麼就是一錘定音了」。
觸動收藏愛好者神經
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件真實的高品質唐代繪畫,出現較明顯的唐代範式,畫上宋人題跋亦可靠,但也有專家擔心,這是北宋人復古的繪畫。而如果確定是唐代繪畫,也就意味着,現代專家們在北宋早期之前的一片繪畫史迷霧中,找到了一個新的基點。「在唐代,《着色山水》就是主流風格,五代大畫家荊浩據此發展變化,才引導了與此截然不同的北宋山水大發展,《着色山水》就是這次大發展之前的高峰。這個描述,也是這次會議發現的藝術史新景觀。」劉九洲說。
這次會議觸動了藝術與收藏愛好者們的神經,尤其在學術界、收藏界反響巨大,未到會場的專家,亦對會議保持關注。劉九洲憶述:「譬如說,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亞洲部主管汪濤博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汪躍進,在會議之後三天,在芝加哥碰到我,都非常關心會議的情況,還索取了會議文獻。會議召開時,鑒定家傅申在北京大學講座,講完之後,觀眾第一個問題就是:『您怎麼看待美國正在討論的那幅畫?』」
在劉九洲看來,這是繼一九九九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溪岸圖》國際研討會之後,二十年來最重要的藝術史會議:「這次會議,不僅有核心議題,而且這個議題還是依據一件重新發現的、流傳有序的古畫展開的。《着色山水》使藝術史有了一個新材料,得以據此解讀唐代到五代山水畫是在什麼基礎上,一躍而成就北宋山水的輝煌。」
會議結束後,相關論文還需數月以上時間才能夠收集起來,而劉九洲也會持續一直以來對《着色山水》的關注:「二○一一年,我在安娜堡買藏書時,發現幾頁黑白照片,發覺是一件從未發表過的唐代繪畫,於是一邊尋找藏家,一邊與密歇根大學包華石教授交流看法。他慧眼識珠認為是唐代繪畫,推動了此次會議。」在其後的數年時間裏,劉九洲便與《元畫全集》審稿、青年學者吳斌一起,用畫卷中的線索逐步恢復了流傳信息,陸續發現與畫卷有關的明代都穆《寓意編》的著錄、元代虞集《道園學古錄》的題詩、宋代劉唐老在《宋史翼》中的傳記、「小隱」印的所有者洪遵等信息。「從元素構成角度,我發現《着色山水》是一件結合了五至十世紀的『樹木』流行元素,與十至二十世紀的『村莊』流行元素於一張繪畫的罕見案例。最切近的一個研究計劃,是接受部分與會學者的建議,想辦法做一個無損的科學檢測。」劉九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