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作家韓奈德新作《樹上的時光》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於今年三月出版/資料圖片
一個人愛上一棵樹,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本來就曾是樹上的精靈,擁有一顆與大樹同呼吸的「草木之心」再正常不過,只是我們在走向文明的過程中,與大樹漸行漸遠,自己因此也患上了各種疾病。
在韓奈德這本溫暖又憂傷的《樹上的時光》中,那個患有抑鬱症的孩子與大樹結緣,為拯救一棵「鷹樹」而努力突破自我,學會與他人溝通,控制自己喜歡向樹葉一樣搖擺的雙手,控制自己嘯叫的衝動,在親友的幫助下,他成功地克服了心裏恐懼,走上了演講台,拯救了那棵樹、那片林,它們可以按自然的方式生長、死亡,開啟新的生命迴圈……
一部優秀的小說,必然有很多棱面,從不同角度看上去,都透着光。就這本小說而言,它就有太多的切入角度,它既是關於愛的溫暖之書、努力突破自我的勵志之書、關於自然生命的禮讚之書,也是關於環境惡化的憂傷之書,同時它更是關於人性的反思之書。
如果我們以常人的眼睛看這個十幾歲的男孩馬奇,他固然有太多要克服的缺陷,但假如以這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則世界太奇怪,太難以理解。人們相信太多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有太多的規則,理解不了一棵樹的生命,理解不了人與大自然的聯繫。馬奇不僅有着過目不忘的本領,還有着神奇的計算能力,他知道有關樹的一切,絲毫不遜色於一位經驗豐富的林業專家。因為「自閉」,他才能集中精力,沉浸於自己的世界,才能擁有那些「超能力」,從這一層面說,他更像是自然的精靈,為了保護森林,要學會與已經社會化、自私化了的人類溝通。這是一種勝利還是一種妥協?
萬物生長有度,一棵大樹就是一個微妙的循環系統,馬奇在書中對媽媽說:「一棵樹,可以由一個根系構成。它包括無數分枝,能從主幹延深至一英里以外,甚至好幾英里。能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局部的微氣候……地界線或許能把一棵樹劃在其中,但不能包含一棵完整的樹─根系與微氣候,沒有人能擁有一棵完整的樹。」大樹活着,與周圍萬物形成一個微妙的空間場域,彼此生命相連,此生彼長。即使那棵有王者之風的鷹樹轟然倒下,它也將融入周圍的一切。大自然恩慈萬物,讓它們物盡其用,生得其所,死得其所。但這一切終因人的介入,而令大自然垃圾成堆,難以消解。作者在謳歌自然的同時,也令我們不得不發問,我們曾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何以文明發展後,我們所到之處,就是那裏的生靈塗炭之時?
全書中充溢着太多的愛,母親全身心的愛着這個闖禍不斷的兒子,在嚴厲監管的同時,極盡所能地為他創造條件親近大自然,甚至支持他勇闖市議會大廳,支持他公開演講。而舅舅則教會了他像一個男子漢那樣去處理問題,面對一切。馬奇是幸運的,他擁有智慧而有愛的親屬,恰好能幫到她的同學,支持她的鄰居,體諒而溫和的警員,還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書中唯一的「反派」開發商基本無抵抗繳械投降,包括那塊令馬奇不願睜眼看到的「牌子」,都只是一塊象徵性的障礙物,市政府更是通情達理到了A+的程度。書中,並沒有我們想像中激烈的碰撞衝突,也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起伏,這場保護「鷹樹」的戰爭,表面上勝利來得太過簡單,實則它的兇險在於馬奇要戰勝內心深處的自閉小孩,可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連着的是兩條背道而馳的道路。
本書以第一人稱寫就,作者化身那個患自閉症的小孩,傾訴他眼中看到、聽到的世界,講述他對大自然、對樹木的熱愛,講述他的擔心與憂慮。書中的故事就像童話那般美好,但在美好之外,我們總能感到隱隱的憂慮,那就是不可迴避的環境問題,地球溫度正在慢慢升高,一些動植物正在加速消亡,大自然的生態體系時刻處於崩潰的邊緣,而人類依然對環境的惡化後知後覺,或者是不願面對。我們身處現實,危機如影隨形,我們並沒有一個優化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那麼多的天使護佑大自然,護佑地球這艘人類的諾亞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