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五年,蕭邦的俄國護照到期,需要辦理延長手續。但是,他無意再做沙俄的順民,毅然放棄沙俄護照,成為一個政治流亡者。不久,他獲得法國護照,名義上成為法國公民。但是,正如其傳記作者亞當.扎莫伊斯基所說,儘管其父為法裔,他自己手持法國護照,但他從未將自己當作法國人。他深知,他的根在波蘭,他對波蘭的情分是任誰都割捨不斷的。
蕭邦自幼身體羸弱,一八四七年之後疾患不斷。一八四八年八月,他自感來日無多,就其身後事宜向照料他的路德維卡和一些朋友作出交代。波蘭當時仍處在沙俄佔領之下,他已不是沙俄公民,去世後遺體不能運回波蘭安葬。但是,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念念不忘去國時友人所說「你的心留在我們中間」那句話。因此,他提出,遺體可就地安葬,但要把他的心臟取出來送回波蘭。親友們理解他的心意,當即應承下來。十月十七日凌晨,他溘然病逝,年僅三十九歲。遵照其遺願,遺體安葬在巴黎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公墓。安葬時沒有舉行任何儀式,也沒有致任何悼詞。只是在棺木放入墓穴後,親友將他從華沙帶來的那抔泥土輕輕撒下。他們知道,這抔伴隨他度過後半生的泥土,不是一抔普通的泥土,而是飽含着同胞對他的熱愛,飽含着他對祖國的滿腔深情。一年之後,友人為他在墓前豎立墓碑,又把其姐姐託人從華沙帶來的另一抔泥土撒在他的墓前,慰藉他有國不得歸的悲情與思戀。
蕭邦的心臟從遺體中取出後,浸泡在一個裝滿酒精的瓶罐中,用白蠟密封。路德維卡知道,瓶罐中裝的不是一個普通的臟器,而是弟弟對祖國、對同胞的一片赤誠。為保證安全帶回波蘭,她設計好了歸國的路線,小心翼翼地將瓶罐包裹。為躲過沙俄邊防警員的盤查,她一度將瓶罐暗藏在自己的裙裾裏面。回到波蘭後,瓶罐先是由幾位親屬輪流保藏,三十多年後安放到蕭邦去國前經常進出的華沙聖十字教堂。
波蘭人大多信奉羅馬天主教,位於克拉科夫大街的聖十字教堂初建於十五世紀,十七世紀末重建。這座巴洛克式建築,面朝大街的正門口矗立着兩座高塔,進門後是威嚴肅穆的大堂,兩旁聳立着白色的石柱。教堂裏起初只安放着一位大主教的墓石。蕭邦的心臟運回國的消息傳開後,教會內外人士都要求在教堂中也給這位傑出的愛國藝術家一席安息之地。教會方面起初不大同意,怎奈信徒間和社會上的呼聲越來越高,教會當局才於一八八二年表示同意。於是,像迎接聖徒的聖體一樣,裝殮着蕭邦心臟的瓶罐被迎進教堂,並豎起一塊鐫刻着他頭像的石碑。後來,幾經變動,這個瓶罐最終厝置在大堂左邊的第一個石柱中。石柱經過精心的雕飾,上方是波蘭著名雕塑家里昂納多.馬爾科尼為他製作的胸像,下方鐫刻着他的姓名,再下方鑿有一個洞穴作為靈龕,他的心臟連同瓶罐就安放在那裏。從此,聖十字教堂成為蕭邦的靈魂在波蘭的棲息之地,也成為他的同胞追懷和紀念他的場所。蕭邦之後,又有一些著名波蘭作家、詩人、音樂家和科學家的遺骸、紀念碑或雕像安放進來,這座教堂遂成為波蘭歷史文化名人的一個安息之地。 (中)